刘士林 由于现代产业体系十分复杂,同时鉴于过去乡镇企业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农村不像农村”等教训,因此仅仅知道“历史村镇需要产业支撑”是不够的,还应深入研究和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符合历史村镇需要的产业。这个问题就实际而言,可以总结出两点基本经验。 一是工业不如旅游业。 首先,由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所限,那些代表着时代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高端产业尽管“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并不适合依然比较“土”的历史村镇。目前一些历史村镇的工业化,主要是承接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或为周边城市做产业链低端的配套服务,因此在村镇一级集聚的主要是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在今天的中国,这些产业不仅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也污染了历史村镇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其次,旅游业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型产业,成为生产功能逐渐弱化、自然文化资源独特的历史村镇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历史村镇腾退落后的乡镇企业,开展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整治,对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吸引外出青壮年回乡创业,最终恢复历史村镇的生态和生机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历史村镇积极参与了这个进程。 二是旅游业不如文化旅游产业。 由于乡村旅游主要是“城里人”在牵头,因此,城市旅游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成为乡村旅游治理中的突出问题。首先是“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以最早开展江南水乡旅游的周庄而言,曾有媒体批评其“十步之内,必有蹄髈”。这主要是因为在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之后,小镇的商业功能恶性发展并沦为一个大商场。其次是“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旅游业的同质化,起始于“你搞什么,我也搞什么”,而宿命则是“我搞不好,你也搞不成”。为了能够“玩出新花样”,一些古镇伤尽脑筋,不断推出一些新的体验项目和优惠举措,但由于吃的、喝的包括自然或人造景观,各地差别不大也容易模仿,必然导致“到这一样,到那也一样”。如果说,过度商业化是“商业功能”挤占了“文化功能”,过度同质化则是“形式泛滥”造成了“内容贫困”,一言以蔽之,这是由于旅游业被商业模式绑架,遗忘了“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 由此可知,对于历史村镇而言,最适合的产业不是工业,也不是旅游业,而是文化旅游产业。这是一种最大限度利用自身优势、最小破坏传统遗产、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的新型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因此,历史村镇发展旅游业,必须深入研究历史村镇的文化资源,把它们融入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中,构建“以文促旅”和“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关系,最终解决旅游产业内容供给不足和历史村镇文化的无所寄托问题。 什么是“历史村镇的未来”?我想,一个理想的未来,应该是像明清时期的江南村镇,主要特点是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商业兴旺、教育发达、秩序井然……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在里面都有自己的位置,想离开时可以离开去闯荡世界,想回来时又可以随时归来,而不是“回不去的故乡”或“梦里的东西”。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