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 破解“看病难”

    

    

    

    记者 黄合 单玉紫枫 刘哲

    

    窗外是透蓝的天,仿佛伸手就可以抓到白云。

    站在红白相间的比如县人民医院,抬头就可以看到不远的高山上挂满经幡的天葬台。在比如,至今保存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骷髅墙,诉说着死亡和尊重的故事。

    24岁的康巴小伙仁青达瓦,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个年头。他原本学的是中医,因为比如地区西医缺口极大,就转型成了医院仅有的麻醉师。

    “老实说,在高原,看病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小伙子顶着黑眼圈,因为医院人手紧张,他已连续熬了几个大夜。

    地处地广人稀的“世界屋脊”的比如,现代医疗没能迅速发展。乡和乡之间,山路连绵,老乡如果到260公里外的那曲治疗,至少耽搁4个小时;如果去590公里外的拉萨,还得加上12个小时车程——即使小小的阑尾炎,也能置人于死地。

    2004年,第四批宁波援藏干部章国平进藏时,宁波参与援建的比如县人民医院里,没有通自来水和电,除了听诊器,几乎没有其他医疗设备,寥寥可数的病房里,只能靠烧牦牛粪取暖。

    “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医疗水平跟不上,也留不住人。援藏干部医生来了,很多手术可以做了;一旦走了,就‘一朝回到解放前’,仍旧只能量量血压、吊吊盐水。”说到这里,藏族同胞有说不出的无奈。

    以妇产科为例,虽说每年占整个医院近一半的业务量,但人手严重不足,医患配比仅为1:6。产妇最怕出血,因为这里很多常规药物、抢救设备甚至连血库都没有,有的时候只能依靠“运气”二字。

    静静躺在二楼加护病房的35岁的次仁白措,脸上已渐渐恢复了昔日的红润。就在几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攸关的徘徊。为了顺产,坚持了整整一天。因为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她已经有3个孩子夭折了,其中有个孩子生在家里,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就断了气。

    大约凌晨时分,次仁白措见到了匆匆赶到的林毅。入藏一年多,这名有些瘦弱的宁波援藏医生,帮助当地产妇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经过近40分钟的剖腹产手术,次仁白措顺利诞下了一名6斤8两的宝宝,很幸运,母子平安。

    “在西藏,孕产妇死亡率大约是内地的10倍。到比如的第一周,我就碰到一名来自牧区的产妇,因为交通不便,孩子直接死在了路上,作为医生,我们甚至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说到这里,林毅红了眼眶。

    改革,必须要改革!只有从顶层设计上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打破已有的框架,才能在旧枝上长出新的嫩芽。

    2017年8月29日,在第八批援藏干部刘琳的推进下,囊括县人民医院、藏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及9个乡镇卫生院的比如县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正式成立。这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人财物”全统筹的县级医疗集团,也掀开了医改“比如模式”的序幕。

    不仅实现“物理合并”,还要同步推进“化学融合”。在比如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比如县财政建立每年300万元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以全县“一盘棋”的总思路,突破编制限制,打破“大锅饭”,实行年薪制和合同制,面向全国招聘人才,“确保最艰苦的地方不缺人”。

    短短一年时间,比如医疗集团招聘人才近100名,其中中高级职称有10余人,30岁以下年轻医生占比超过七成。仁青达瓦等一大批“90后”乃至“95后”来到这里后,向宁波援藏医生“拜师”,被派到沿海城市参加实训,能力大幅提升。

    “得益于改革,比如在整个西藏地区都先走了一步。目前不仅实现了人财物的整合资源集约运行,而且加快了远程医疗的推进,藏族同胞可以用自治区的医保待遇享受内地的医疗水平,基本上解决了‘看病难’问题。”比如县委常委、副县长、医疗集团党组书记扎西维色对此深有感触。

    今年春节前,西藏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工作的指导意见》,“比如模式”将被推广到整个自治区。目前,第九批宁波援藏干部人才正接过“接力棒”,全力推进“比如家庭医生”村医改革,通过比如县医疗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村医继续教育系统培训,力图打通“最后一公里”。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让藏族同胞能够在“家门口”能看上病——这个一代又一代宁波援藏人的朴素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