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0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德树人,宁波教师在行动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移动思政课堂”,学生们走进镇海区庄市街道永旺村。
孙军带着西藏那曲中学的学生学习。
爱暖晴隆,书送未来。
陈晓红在给学生上课。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教育是强国之基,教师是教育之本。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中国,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充满期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的道路上,宁波教师无私地奉献着他们的光和热。

    

    大胆推行思政课堂改革的网红教师

    “思政课就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融入各种食物,让学生自然健康地吸收。”宁波工程学院张新光教授说。在该校,张新光是网红教师。他上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点击量达到57万多人次。

    张新光说,现在的大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多,对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也很敏感。讲思政课不仅不能和当下的热点脱节,而且要用彻底的思想理论和透彻的学理说服他们。

    为此,他针对热点推出15个专题课程,如英国脱欧、特朗普经济政策、中国梦等。他表示,思政课教学不是照搬教材,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把单向的叠加式教学内容转变为融合式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的配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融合性课程知识体系,形成“协同效应”育人合力,成功实现专业应用与思政教育“水乳交融”,有效地解决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一二三课堂”脱离、思政教师脱力等“三大问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制器”与“育人”的统一。

    除了第一课堂,张新光还带学生到社区、农村和企业等地开设主题实践课。他把课堂搬到宁波帮博物馆,课后布置的作业更是别出心裁——模拟担任讲解员汇报宣讲,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宁波。

    “其实每个学校的思政课都会不一样。”张新光说,“宁波工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师,所以推出了一门课叫‘工程伦理学教程’。”课程被张新光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讲得精彩至极。比如有个新闻,小孩掉进了洗衣机。教师说:“可能对于家庭来说,这是疏于看管的问题,但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更应该去考虑怎么进一步完善设计。”枯燥的理论在现实发生的事情面前变得浅显易懂。

    “思政课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他和团队一起,为能让学生爱上思政课而努力。

    该校形成了大思政格局,整合全校有思政学科背景并乐于教育奉献的优秀师资,鼓励相关教师一岗多职、兼职兼顾,形成一支学科交叉、经历多种岗位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从2018年初宁波启动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两年多来累计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212人,培育名师7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22名,设立名师工作室。专职辅导员配备810名,职务职称“双线”晋升通道初步打通,建立18个市级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疫情发生后,在甬高校将抗疫精神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涌现出一大批“网红思政课”“好听思政课”。

    昨天,张新光在接受采访时谦虚地说,近些年来宁波思政课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自己仅是其中一员。

    

    带着对雪域高原的牵挂,他二度援藏

    割舍不下未完成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割舍不下尚未毕业的学生们,割舍不下还没迅速成长起来的徒弟……今年3月,在结束1年半教育援藏后,孙军再度出发援藏支教。

    “报名参加援藏,一方面我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也想为偏远地区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孙军是宁波四中的生物教师,从教10多年。

    气喘,心跳加快,连续一个星期失眠,需要吸氧才能缓解高原反应症状。他以顽强的毅力与高反作斗争,像一名战士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第一次援藏时,他被那曲中学聘为学校青年教师指导教师,从教学、科研、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指导。深感责任重大的他主动听徒弟的课,又让徒弟常来听他的课,互相探讨,一起撰写论文,做课题研究,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在得知组内梅朵卓玛参加那曲市赛课和说课比赛后,孙军连续一周指导她上课和说课,每天熬夜到凌晨一点多。梅朵卓玛老师最终在比赛中获生物组第一名。

    第二次援藏,他在担任两个班的生物教学外,还成了两个实验室的负责人。通用实验室设计、器材购置、制度制定,编写符合当地学情的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孙军带着他的团队在他创建的西藏地区第一个通用实验室里再续前缘,忙碌着。作为生物实验室的辅导员,他根据新高考要求,及时改进校原有实验室的设施设备,确保它走在新课改的最前沿。带了1年半的徒弟又每天开心地跟他听课、磨课……

    孙军手把手地传授宁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那曲地区教育造血。

    共植友谊树、一道踢足球、拔河比赛、跳锅庄、周末聚餐……孙军与当地的师生打成一片,在世界屋脊上书写着汉藏一家亲。

    一名名叫索朗央宗的女孩刚入学的时候成绩不理想。孙军就鼓励她多思考,多问问题。她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即使孙军回了浙江,她也会利用手机等通信工具问问题、要资料。慢慢地,她成绩好转,后来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三。有时候学生钱不够花,孙军就会借给他们,他们也一定会指着胸前的名字牌,要孙军记住他们的名字。端午节请学生们吃粽子,还有各种零食……

    孙军的付出换来孩子们的贴心。知道他肩膀不好,课间,经常有学生跑过来争着给他捏。学生们还给他取藏名、教藏语、教藏歌、教藏舞。

    最让孙军欣慰的是,在一批批援藏教师的努力下,学生精神风貌越来越好,成绩屡创新高,2020年高考成绩更实现了全校本科上线率75%,重本上线率40%,开创历史最高纪录。

    据统计,宁波教育对口支援8省11地32区县,跨越山海,用教育的力量激发对口帮扶地区内生动力。

    九月的高原上格桑花正开得艳。在这雪域高原上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2011年以来,我市选派了20余名援藏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关爱每名学生成长是她眼中的头等大事

    今年44岁的陈晓红在效实中学20年的教学生涯中,近15年在做班主任。班集体建设,关爱每一名学生成长是她眼中的头等大事。怎样带动学生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大家一起找问题、定目标,出计划共同提高。她有一个观点,既要读好圣贤书,又会思辨窗外事,每周两次午休时间开谈开侃,还引导同学自主创建了班级公众号“大白杨2102”,为思维激荡、理想塑造、友谊积累留下互联网印记。

    从当下疫情及各国处理方式,社会公平问题,再到男女性地位差异……在一次次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同学们越来越敢说,也越来越睿智。作为班主任的陈晓红积极跟进,评论同学话题和想法,在共享中融教于无形。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正是众多高中生家庭的困扰。陈晓红的班级家长会别具一格:通过学生表演情景剧呈现家庭交流问题,抛出活动主题,然后请专家和心理辅导老师引领、支招,最后每个家庭在专家指引下作有效的亲子交流。一场轻声细语的谈心和一次心平气和的交谈后,不少孩子主动挽起了父母的手。

    “这次班会让我们看到了陈老师的细心和耐心,孩子能在您的班上学习,我们放心、踏实。”收到短信的这一刻,陈晓红说这是对她班主任工作最大的肯定。

    疫情带来了史上最长的寒假和网课。这种非接触式的教育模式引发了诸多不适应,陈晓红利用网络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学习情况。

    疫情使得高中最后一个暑假格外短暂。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陈晓红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家长交流20多人次。其中一位家长坚持一个暑假将孩子学习情况通过微信传递给她,她也坚持了一个暑假,天天查看反馈,并将孩子的学科问题反映给任课老师。

    陈晓红利用假期,约上家长和学生,三方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孩子在学习上需要跟进的地方,做规划、定目标、提要求,敦促孩子们在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过得有价值、有意义。她说,走访约谈虽然费时间、花精力,但看到家长学生能有了更好的沟通与彼此了解,看到学生下定决心、全力以赴,觉得自己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指导者、引导者和领路人,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骨干力量。为此,宁波构建班主任专业成条体系,建立“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新秀班主任”三级班主任专业成长序列,打通了教师学科发展和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职业“双通道”,这一政策被甬城教师称为“史上最优”的奖励机制。市级“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在班主任岗位上,享受同级“名教师”“学科骨干”同等待遇,并分别享受每年3万元、0.8万元专项津贴补助。同时,各区县(市)也出台相应政策。全覆盖、分层次、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让各类班主任均能找到合适培训项目。建立以“名班主任工作室”为主要依托的班主任实训基地,使全市的班主任走上“抱团专业成长”之路。

    陈晓红坦言,自己和全市中小学2.4万余名班主任一起,赶上了当班主任的黄金期。她将坚守三尺讲台,做好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路上,学校需要更多的陈晓红们悉心育人。

    

    

    本版图文 蒋炜宁 余晶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