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压赛堰,畅想运河遗址公园

1931年重修的郭公碶
压赛堰遗址巨樟葱笼,景致秀丽。

叶向群 摄

    

    

    叶向群

    

    

    

    以前,倘有外地客人询问宁波有哪些地方好玩,我总会扳着手指由近及远列数:天一阁、老外滩、保国寺、宁波博物馆、蒋氏故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些地方都有故事可讲,并大致能够拼凑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

    现在再有人问起,没准我会加上一个压赛堰。

    学生年代,就知道有压赛堰这么个地方。原因说来有趣。我有一同学,高中毕业去了铁路宁波站工作,他的具体身份是压赛堰道口管理员。整天蹲守在江北区压赛堰村铁路与马路交叉口,一旦有火车轰隆隆驶来,我同学赶紧放下长长的木栏杆,挡住行人和车辆,确保火车安全通过。对于自己这份机械枯燥的工作,同学深感郁闷,戏称每天在“放钓鱼竿”。这个比喻非常发噱,以至于一提起压赛堰我就哑然失笑。

    直到几年前,我才知道压赛堰不光是一个道口,一个村子,归根到底,它是一处了不起的古代水利航运设施。2011年,压赛堰作为姚江(浙东运河)的一个节点,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压塞堰遗址再次迎来荣耀时刻,它与小西坝旧址和大西坝旧址一起,作为大运河子项,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居一城,如此熟稔却无缘相见,总归是遗憾。几天前,我专程前去寻找压赛堰。

    压赛堰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西管小区。到达百度导航目的地,哈,率先映入眼帘的竟是那个压赛堰道口!道口犹存,“钓鱼竿”也在,但路人告诉我,这条铁路的货运功能已经简化为单纯为附近的庄桥军用机场运送油料等物资。此地乃城乡接合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问起压赛堰的具体位置,众人一问三不知。无奈找到压赛村村民委员会,一位热情的工作人员帮我电话联系上村里退休的老支书杨宝林,说杨书记是当地“活地图”。

    临近中午,太阳火辣辣。杨书记领着我经过一处部队驻地,说压赛堰原本可以由此入内,但现在设置了门禁。我俩只得转道绕行。这一带多为仓储用地,几经辗转,进入一条四五百米长的僻静小巷。巷子尽头是一处没有任何招牌的所在,电动伸缩门把守,墙面上挂了块“倪家堰路227弄28”的路牌。管理人员与杨书记熟悉,放我们入内。进入铁门,一家名为“半岛”的酒店兀现眼前,然门庭冷落,似已歇业。右行,瞥见铁丝网围成的一个网球场。隐隐传来流水声,杨书记告知,那是一个翻水站,姚江之水从这里提引到镇海等地。

    翻水站旁边横着一堵围墙,钻过一扇小门,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宽阔的河面碧波荡漾,条石板勾连石柱子,古意盎然,河畔十余棵古樟枝如华盖,芳草遍地。好一处宁静古雅秀丽之地!

    这就是传说中的压赛堰了。

    发源于余姚大岚镇夏家岭的姚江,逶迤向东,流经上虞、余姚、海曙、江北,在宁波三江口与甬江、奉化江汇合,最后在镇海招宝山东面融入东海。当姚江流过江北区的时候,与当地一条倪家堰河相遇。宁波先民出于阻咸蓄淡、防洪排涝等农业灌溉的考虑,在江河交汇处建起了压赛堰。《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团桥“一带多姓陈,老祠堂的陈姓是宋代由宁波压赛堰迁此”,据此判断,压赛堰在宋代就已存在。

    说起宁波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最著名者非它山堰莫属。它山堰建于唐代,资格老;体量也大:坝体全长134米,坝顶由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然而,如果从遗址类型的丰富性和保存完好度来说,压赛堰在宁波林林总总的碶、坝、闸、堰中,独一无二,卓尔不群。

    2016年11月,我市启动压赛堰考古调查。2017年4月18日,由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组织实施的压赛堰遗址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庆安会馆召开。来自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浙江省水利厅、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专家委员会以及宁波市名城保护研究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压赛堰遗址作为通往慈城、镇海地区内河(运口)的重要节点,是浙东运河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水利枢纽设施,其碶坝结合的形态代表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的显著特征。五眼碶、拖船坝、郭公碶三个不同时期的单体遗址并列共存,集灌溉(阻咸蓄淡)、水利(防洪排涝)、航运(拖船过坝)等功能为一体,在浙东运河乃至整条大运河中比较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压赛堰遗址历史演变轨迹清晰,见证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不同时期形制、体系的演变。

    站在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的遗址入口,郭公碶、拖船坝、五眼碶3个单体水利工程,自南向北依次排开,尽管建筑形态、修建年代各异,但遗址主体结构保存完好。南端的郭公碶,为单孔水闸,系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北端的五眼碶,为石砌五孔水闸,闸孔上有条石,西侧遗有石制闸门插槽。郭公碶与五眼碶中间,是拖船坝,拖船坝两侧至今保留着绞索亭石柱,石柱上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时的题刻依稀可辨。令人惊喜的是,“船闸”北侧存有绞盘轴插孔,这是古时人们采用手动绞盘牵引办法,过驳船只的珍贵“历史见证”。

    “碶”是一种用石头垒砌的水闸,碶板可以上下活动。运用碶闸的开启和闭合,达到阻咸(海水)保淡(河水)、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工程目的。宋代文学家曾巩在《广德湖记》中曾描述过“碶”最初的建造步骤和模样:“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可见,碶板最初由木头制造,后来才演变为水泥板或铁板。

    “堰”属于坝的一种,它是固定的。康熙字典解释:“壅水为埭曰堰。”所以,可以把堰理解为一种扁平化的坝。早年宁波水网纵横,船舶是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船舶经过阻隔咸潮的坝堰时,人们一开始靠蛮力拖拉,后来发明了手动绞盘,船只顺着平缓的斜坡过堰时,绳索系住船头,借助船坝两侧的绞盘不断收缩绳子,缓缓将船拉过堰顶,直至滑入另一坡面。宁波人将此举叫作“车坝”。为了便于船只顺畅过坝,人们会在堰面铺上泥巴或竹子,起到润滑的作用。

    杨书记告诉我,日湖边原先有家宁波化肥厂,他小时候时常看到化肥厂生产的氨水,经过倪家堰河,船运到周边生产队。“车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慢慢看不到了。”

    毫无疑问,压赛堰展示了宁波先民的智慧,是一处弥足珍贵的古代水利、航运技术的实物例证。随着宁波跻身于世界遗产城市行列,寂寞已久的压赛堰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去年,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草拟了《压赛堰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规划认为,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古城宁波的生命之河、历史之河、产业之河、文化之河,孕育了光辉璀璨的浙东文明。压赛堰作为大运河——姚江水利设施的一个节点,亟待保护和开发。规划兼顾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和周边环境风貌整治,拟将压赛堰打造成生态遗址公园。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宁波首个运河遗址公园,像一枚经年美玉,镶嵌在江北大地,像一阕华彩乐章,激荡起古城遗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