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四明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旷世风华在塘河

大西坝鸟瞰 周建平 摄
大西坝旧址“国保”标志碑
大西坝旧址
下凉亭
高桥 周建平 摄

    

    

    

    编者按

    

    6年前,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宁波跻身世界遗产城市行列。之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人民日报海外版举办了“大运河:我们的未来生活”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对宁波而言,大运河(浙东段)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资源。如何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做好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让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6年后,它的保护、传承、利用在宁波有何新进展?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如何与乡村振兴、五水共治、文旅融合结合起来,与老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联系起来?与兄弟城市相比,我市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还存在着哪些短板和不足?

    日前,宁波日报组织采编人员行走我市海曙、江北、余姚以及省内的绍兴、上虞、萧山、杭州等地,进行了“再走大运河:我们的生活”融媒体采访活动,以全面反映大运河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龚红雅 朱军备

    

    “明州锁钥”敞门户

    

    

    9月初的一天,本报“再走大运河:我们的生活”采访组记者一行,来到浙东运河宁波段的第一站——大西坝。

    大西坝位于海曙区高桥镇高桥村大西坝自然村。大西坝就在姚江边上,它是内河航道与外海相通的咽喉,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连接节点。据《鄞县通志》记载:“县西北高桥大西坝,阻咸蓄淡兼通舟楫。宋宝祐六年,大使吴潜修。”2013年3月,“大运河——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大西坝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眼前的大西坝经历代多次改造,仍残留着宋代的泥坝、清代的石坎,以及近现代的船坝和碶闸。从河边的纤道可见,古时过往这里的船只,靠人力拉纤,后来过渡到畜力纤引过坝。至上世纪60年代末,改建成有轨电动过坝,现仍留有遗迹。南侧已改成碶闸,既可蓄排,又可与西侧碶闸形成放水船闸,成为水利设施。

    站在新修的堤坝上放眼四望,天高云淡,蓝天碧水,景象开阔。远处,山影绵延,城区高楼林立气象万新;眼前,姚江清波荡漾、古渡船只闲泊;江对面,小西坝断垣残壁傲然兀立,与大西坝遥相呼应。姚江,从四明山的深山峡谷蜿蜒而来,承载着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承接中国大运河末端浙东运河的使命款款东流,三江汇合直通大海,成就了又一条中国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

    此时,恰好有一艘庞大的货运船“哒哒哒”自西向东从开阔的江面上驶过……

    时光倒流900年。

    一艘南宋官船从临安府出发,由北向南沿运河顺水而来,过虞余运河,经姚江到达大西坝。

    “嘭啪—嘭啪—嘭啪—”大西坝东面的四方形炮楼,瞭望台上的守卫发现官船远帆驶来,炮楼点燃礼炮相迎。几声炮响,坝上船工立即各就各位,待官船驶近,通过人工拉纤将官船拉过坝,经西塘河,过高桥、上升永济桥、望春桥,直抵明州府城望京门。

    当时的炮楼上刻有“明州锁钥”四个大字。

    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水坝,不知道旧时有多少达官显贵、青年才俊、寻常百姓从这里进出明州,或探亲访友,或进京赶考,或晋级升迁,或私行察访。在这里,曾经留下了宋代诗人陆游的足迹,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履痕,抗清英雄张苍水的行踪……

    沿着宽阔的大西坝河,自北向南,走过古旧的傍水而筑的民居,清代修缮的下凉亭、上凉亭完好依旧,抬头可见悬山顶下的悬鱼“水”字醒目。南北向的穿堂凉亭,沿河而建,供旅人上岸小憩,纤夫喘气歇脚。“雨夕风晨也堪托足,南来北往到此问津”“暂寄足乎欲行且止,请息肩矣少住为佳”——凉亭方石素柱上阳刻的楹联,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过往的故事。吹过凉亭的穿堂风,隐约传来船工的吆喝、纤夫的号子……

    大西坝是旧时官船进出的必经之处,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西坝仍是水上内河运输的重要通道,余姚来的杨梅、甘蔗、冬瓜、西瓜,成船成船地运来,在大西坝过驳,经西塘河运抵宁波城里厢。船只往来,行人驻足,摊贩吆喝……想当年大西坝有多热闹。从外村嫁到这里的周大妈年届七旬,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年,回忆起当年余姚杨梅过坝时的情景绘声绘色。她说她也拎着自家的鸡蛋、鸭蛋乘航船去宁波小校场卖,“那时鸡蛋一角多点一斤呢!”卖完了顺便去城隍庙白白相再回来。

    如今,大西坝因为老旧早已发挥不了水利设施功能,水利部门于是在大西坝两侧兴建了两座现代化的翻水站,一座通过河道和地下管道,由姚江向内河翻水,用于农田灌溉;另一座将河水从内河强排入姚江,以防洪涝灾害。昔日的大西坝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为寻找历史遗迹,我们慢步缓行,细细察看,发现两岸古纤道已不复存在,大西坝旧址附近有一批破败厂房,断垣残壁、杂草丛生。最早的碶闸也年久失修,上面还悬河搭建了房子,堆上杂物,结满了蛛网,令人痛惜。看来,大西坝遗址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尚未完全被人知悉和充分挖掘利用。若能把这块区域利用起来,因地制宜,搞个大西坝水利遗存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也算不辜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荣誉了。

    

    楼阁枕水听市声

    

    

    从大西坝返回,接着来到高桥老街。

    不见老街,先见高桥。高桥是个地名,更是一座桥。高桥始建于北宋,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冬重建,现桥为清朝光绪八年重修。宋人袁商《重建高桥记》谓:“桥横跨西塘河北岸,南通晋家桥,北通大西坝村,自昔由杭、绍来宁为必经之路。”

    这是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桥,洞高孔大,有“船舶过往而风帆不落”之说。桥顶两侧各有石匾,分别为“指日高升”“文星高照”。南北两边各有对联一副,南联是“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桥,都从此处问津”。北面一联因年代久远,剥蚀不清。桥的两头各有伸出的鳌头雕饰,隐含“独占鳌头”之意。桥栏间双覆莲望柱雍容圆润。踏着斑驳的青石条,拾步33级石阶登上高高的桥顶,刹那间你像是站到了某个历史节点,忽然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历史悠远感,想象着旧时明州府秀才进京赶考,途经此桥,踌躇满志心存宏愿期盼文星高照,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风帆高举又在此问津,那又是怎样的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啊!

    站在高桥上,西边,从大西坝河过来的河道,在此转了个九十度的弯,呈现一片开阔的河面,河水悠悠东去,直通城郭,这便是“六塘河”之一的西塘河。

    西塘河自高桥入望京门,全长12公里,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通江达海的重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踏上高桥老街的石板路,时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长长的石板路面沿河铺排,高桥老街沿西塘河北面而建,店门面河而开,有的至今仍保留着木结构。屋舍高低错落,石桥古风古韵,河水清清如练,市井气息扑面而来。俯身细看,河边石板上尚留有圆圆的小孔,那是系船缆留下的。旁边有河埠头,逐级而下,碧波盈盈。

    据悉老街最繁华时,沿河街市长一里有余,分上下街两段,一路行来,西侧廊屋与店面相连,雨天可以照常开市,街前有四米宽的下街沿,河边停满了各地赶集船只,装货卸货十分繁忙。

    与街面“丁”字相交有小墙门、老柴门、穿堂门、新屋门等从明清至民国的老旧墙门院落,里面还存有不少老房子,庭院深深留下几多故事。

    天已入秋,忽然下起阵雨。过街楼内正好避雨。石凳上坐着一位摇着芭蕉扇的白发老妇人。老人说,“以前这条街多少热闹啊,供销社门前就是航船埠头,航船一日有早中晚三班,可坐船到宁波西门口,船票才两角,不过需要两个钟头呢。”

    居住在河畔的王老师说,那时,每天有早市,有供销社、烟杂店、药店、大饼油条店、理发店等。摊贩摆满蔬菜、山货,街上人挤人。每逢农历集市日,从四面八方前来赶集的人成千上万,早晨五点到中午十二点,街上人山人海,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他还记得小时候,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举办的“高桥会”,在河面上搭起舞台,演了三日三夜越剧和滩簧。从四面八方划船来看戏的,把河面挤得满满的。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农贸市场的繁荣和交通的发展,高桥老街传统集市贸易开始衰落,现在只留下静寂的、栅栏封门的店面和临河而居的古稀老人的记忆了。

    

    城郭繁华今胜昔

    

    

    源出大隐的西塘河,至望春桥与中塘河汇合,流向宁波西门口。作为浙东运河的复线,西塘河自西向东流淌,如今与之并行的是宽阔的中山西路和地铁一号线。

    古老的塘河历经千年,静静流淌;新兴的地铁与城市高架,飞速奔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融会贯通,相映生辉。

    我们沿西塘河继续东行,途中西洪大桥南端地面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姚江上,继青林湾大桥后,宁波城西将出现一座双层特大桥,西洪大桥及接线工程将打通高桥与姚江新城,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大桥飞架,车水马龙。

    驱车在宽阔的中山西路,沿河而行,在高桥镇芦港村,到上升永济桥,又称半路庵桥,该桥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已有几百年历史。桥东北岸筑土地堂一间,坐西朝东,内有碑记。桥北堍有一排桥亭屋,名曰“半路庵亭”。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里上岸,不远处有一座千年接待讲寺。圆瑛法师曾驻锡于此,称之“规模宏敞,与天童育王共称鼎足……”它原为天童寺下院,因天童寺为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号称“东南佛国”,是各地僧侣、香客朝觐参佛向往之地。

    昔日,从杭州方向来的客船都要经姚江过大西坝,然后沿着西塘河一路往东,其作为接待四方去天童寺的僧人、居士之处,相当于“中转码头”,以“接待”名之,名副其实。

    行不远,就是望春桥了。桥址与地铁站仅数十米之距。步行上桥,见桥顶石头缝里竟然长出两棵树,枝繁叶茂。该桥为清代建造,也是单孔石拱桥。桥洞北侧有1米宽的纤道。

    西塘河上,望春桥与高桥、上升永济桥、新桥、西成桥都处于古代甬地官船上省进京的水上必经之处。一条河上有这么多古建桥梁,对于研究宁波桥梁建筑发展史具有较好的实物参考价值。

    前行至中山西路与望京路交叉口,也称“西门口”。从姚江进“明州锁钥”大西坝,过高桥,经西塘河,直抵城郭。这里旧时有一座望京门,又名朝京门、迎恩门,民间称为“西门”。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的望京门曾设有瓮城和水陆两座城门,是唐宋时期宁波罗城建的10座城门、元代以后保留的6座城门之一,直通浙东运河(西塘河)和浙东官道。

    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为配合中山路综合整治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历史系对该地块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了晚唐五代至民国时期的明州罗城(望京门段)遗址,并清理出三国两晋至晚清民国时期水井、建筑基址、墓葬、灰坑、灰沟、水池;出土文物标本数以千计,主要为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闽清义窑、福清东张窑等全国各地窑口的精美瓷器及其他遗物。

    为保护城墙遗址,根据省文物局建议,宁波市政府决定就地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西门口自古繁华。“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这是明代朝鲜官员崔溥《漂海录》中所记,反映了宁波府城西门一带运河码头和市场贸易的繁荣境况。当年崔溥和同船42人海上遇险后漂流至台州沿海,后从宁波经浙东运河到杭州,再经京杭大运河取道北京回国。

    浙东运河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联通。南宋时,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从浙东运河输往临安,海外各国使节也多从宁波登陆,再经运河前往内地。市区月湖的高丽使馆遗址便是一证。

    一条运河承载着历史、穿越了空间,凝聚着两岸文化和风情,也折射出民众的苦难与幸福。

    宁波的运河文化,期待着更多人去了解、研究并发扬光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