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观点提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努力当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平安和谐的模范生。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是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 沈金辉 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参与共同治理的意愿有待激发 居民对自身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认同感和主体意识不强,认为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参与治理的意识较弱、意愿不够强。即便是党员,大多不会主动亮显党员身份,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够。大多数社会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有限。 2、参与共同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 受制于技术手段、人员素质等因素,相关主体参与社区共同治理的“能力危机”还比较突出。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的工作人员非常有限,几乎每个人连轴转、超负荷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力量也比较薄弱,防控力量严重不足;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普遍不高,手段还比较传统等。 3、参与共同治理的渠道有待拓展 目前社区治理主要还是由居委会、物业等主导,多个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缺乏共同治理的平台载体,居民代表会、说事会等社会组织、居民参与共同治理和决策的渠道较少。 4、参与共同治理的组织有待强化 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联动不够,未能形成合力。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协调和统筹能力不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业委会发育不完全,部分物业公司责任感不强,市民反映所在小区不同治理力量协同不够。 相关地区的做法与经验 1、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 区域化党建是凝聚社区治理各主体的有效法宝。上海在全国最早提出并践行“社区党建”,社区普遍设立“家园共建委员会”,居委会、物业、业委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片警等派代表参加。南京社区党委把社区内机关单位、企业、物业、个体工商和社会团体等组成社区“大党委”,构建社区党建共同体。 2、以多元化平台为支撑 社区共同治理需要一系列平台支撑。实体平台方面,上海虹口区推行建立社区市民驿站,杭州江干区推行设立“邻里坊”邻里空间。在工作载体方面,上海在每个社区设立党建联席会制度,北京搭建街道、社区、网络、楼门院的四层协商议事平台,杭州率先建成国内首个社会治理智慧平台——城市大脑平台,并成功应用到社区共同治理。 3、以项目化运作为路径 项目化运作管理是实现社区共同治理的有效路径。上海在各社区推行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项目清单”经由“征集需求—形成议题—讨论协商—确定项目”四道程序,“需求清单”在收集大量民意基础上整合生成,“资源清单”体现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强大力量。杭州推行“3+N”社区微治理项目,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的三社联动,促进N个热心居民、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项目化形式推动社区共同治理。 4、以长效化机制为保障 社区治理共同体长期运行的保障是建立完善长效化机制。上海明确要求社区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全市90%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并发挥作用。南京栖霞区定期对社区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情况进行考核评定,配合激励、奖励机制。 加快推进的对策与建议 1、提升党建引领实效,构建“一核多元”社区共同治理组织体系 探索推行社区“大党委”,打造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驻社单位、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区域化治理联盟,推动建立由“3+X”为成员的社区共同治理组织架构体系,“3”代表由社区、业委会、物业等成员担任核心议事员,“X”的成员由流动人口代表、共建单位代表、辖区民警以及事件相关人员等组成。切实落实党建引领机制,可将社区划分若干片区,每个片区设立社区治理党员“小分队”或党小组,制定党小组社区治理专项方案,用“党小组”管理手册记录治理情况。 2、拓展平台载体形式,构建“虚实结合”社区共同治理平台体系 线上可在“城市大脑”中设立基层社区治理分平台,以“基层治理四平台”为主干,上对接省市相关业务部门,下对接区级各部门,实现数据互补、功能扩展和智能提升。社区设立微信网络议事群,加强微信群管理,建立日常商议回复机制。线下,推动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议事厅”标准化建设,深化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改革,建立定期议事会议制度,规范会议程序。 3、突出长效有效机制,构建“上下衔接”社区共同治理制度体系 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治理问题发现机制、问题流转解决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项目推进机制、共同决策机制等,建立并落实社区党员“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制定落实《社区居民公约》,提高知晓率,强化执行力,营造“我制定、我承诺、我执行”良好氛围。创新构建社区共同治理的激励、督察和考核机制,对典型社区进行通报表扬。 4、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构建“内外联动”社区共同治理保障体系 逐步加大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水平,探索创新社工的成长路径,加大社区人才培训力度,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完善考核奖惩制,完善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补助制度。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共同体枢纽作用,整合政府、社会、企业等各种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探索承接举办优秀社区公益项目,切实履行链接资源、引领发展、搭建平台职能。 (作者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