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赋予“原力”的平民女子

——电影《花木兰》观后

    冷 枫

    

    早在美国迪士尼公司宣布拍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时,我就开启了“等待模式”。原因有很多:我钦佩南北朝时,出现了这么个和男子一起同仇敌忾、血战沙场的英勇女子;我欣赏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民歌《木兰辞》;我也想看一看外国人会如何诠释这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杀敌的中国故事。所以尽管在去影院之前,舆论对该片褒贬不一,我还是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对其作出尽可能公允、客观的评价。

    必须承认,看完前面三分之一内容后,此片的槽点已经够我受的了。首先,一大堆华裔演员在演绎本土故事时,说着英文对白,很有违和感。其次。片中媒婆教导木兰执壶斟茶要保持优雅姿态时,一众女眷的容妆打扮非常失败,看上去秾而不丽,特别是将原本清雅脱俗的刘亦菲画得连常人之姿都没有了。再次,巩俐饰演的女巫,进入深宫明明可以如入无人之境,为何就杀不了皇帝,非得要柔然军队亲自攻打?逻辑明显不通么。最搞笑的是,为了将《木兰辞》中那句著名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化作一个梗,木兰在原野上骑马奔驰时,旁边真的出现了一对小兔子。木兰回家后,还特意跟父母提起:“我看到了两只兔子,我想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这不光是生硬,实在有点滑稽了。

    继续往下看会发现,《花木兰》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上述这些细节,而是对女主人公天赋异禀、强大之“气”的设定。为了让来自平民家庭的木兰成为符合美国价值观的超级英雄,电影主创赋予了木兰类似于《星球大战》中的那种“原力”,这种神奇力量并非经过军中的艰苦训练所获得,而是她与生俱来的。

    在木兰父亲的理念中,女孩子本该通过婚嫁为家族带来荣誉,所以必须压制住自己的“气”。但此片旨在宣扬木兰身上所具有的四大美德:忠、勇、真、孝。一开始,木兰拿着父亲的剑从军入伍,那柄剑上刻有“忠、勇、真”三字。木兰做到了“忠”和“勇”,却无法面对“真”——她是女扮男装。后来在女巫的引导下,木兰发现“真我”,卸掉身上的铠甲,冲入战阵和柔然骑士对峙。窃以为这个情节对“真”的概念,过于图解,也过于浪漫化。毕竟,战士卸甲杀敌,危险系数太大。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华夏传说,也翻拍于1998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同名动画片。所以很多观众诟病其太过低幼,缺乏真实性。在笔者看来,此等批评倒是求全责备了。其一,木兰从军的故事只是传说,真实性存疑;其二,“天马行空”、脑洞大开本来就是动画片的特征,打起仗来能够克服地心引力、飞檐走壁,以及木兰总能在彷徨无奈之际看见图腾般的凤凰飞于天际等虚幻场景,乃是迪士尼的创作传统。要知道,当年华特·迪士尼给自己公司拍摄影片设定的目标受众就是孩童,他以七年为一区间,力求在美国每一代人的童年留下一个迪士尼动画形象。

    中国观众的这种苛求,多半出于文化自爱吧!敝帚尚且自珍,更何况是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然而纵观迪士尼的发展历程,它们从来擅于把别国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按照自己的套路进行改编,欧洲的“白雪公主”、阿拉伯的“阿拉丁”、非洲的“小飞象”……概莫能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外国人拍摄中国的经典题材,至多就是撷取相关元素,真要拍出个中神邃,绝非朝夕之功。

    此次,迪士尼这家掌握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电影技术的公司能在全球观众面前尝试进行中华文化的宣传,我觉得本身是一件好事。只不过为了同时留住欧美观众,片中加入了美式英雄主义价值观。很明显,主创们在中西两种文化理念间摇摆不定,希望能找到一个两边都讨好的平衡点。于是《花木兰》的结尾,影片又画龙点睛地在皇帝御赐的宝剑柄上除了镌刻原来就有的“忠、勇、真”三字外,另加上一个“孝”字,以期通过赞扬中华孝道,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