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哲学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

鄞州区塘溪镇童夏家村将被打造为“浙东哲学小村” (资料图)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指引和工作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和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代发展赋予乡村振兴许多新机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探索中,要更好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倾力打造浙东哲学小村

    

    

    夏柯            

    

    保护利用、盘活升级乡村文化资源,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每个村落都可以通过发掘和移植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和开发,将具有个性的文化元素突显出来,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tuj简称,原意为知识产权,现指有高辨识度、大流量潜力、强变现能力、长生命周期的文化内容符号),将其升级打造为本村落的独特品牌。这是乡村特色化发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让哲学点亮心灵,打造“浙东哲学小村”,这是市社科院(联)会同鄞州区委宣传部服务乡村振兴而探索的崭新模式。宁波财经学院和宁波市职业经理人协会组建团队,共同参与。哲学文化IP与乡村文旅项目的结合,目前在国内外较为罕见,而哲学文化本身是一个丰富优质的IP库。因而,本案例的操作富有创新性,能为哲学文化IP的开发运作提供一个宝贵的实践场地。

    一、打造哲学小村的目标和理念

    童夏家村隶属鄞州区塘溪镇,位于梅溪水库上游,山清水秀,环境优美,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该村提出打造“宁波的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来访游客以户外徒步、自驾为主,也有旅游团组,但因游客以自携给养的徒步人员和自驾游客为主,有效驻留时间和在地消费不够,限制了旅游业态及相关的餐饮、住宿、零售等业态发展,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旅游消费,亟须提升的短板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因该村历史文化资源并不突出,直接与哲学文化相关的内涵和元素较少,因而对其进行“浙东哲学小村”的IP开发和运作,需以IP移植为主的方式进行。

    总体目标是将童夏家村打造成具有“哲学风范、网红气质”的哲学文化IP第一村,成为乡村文化IP开发2.0时代的经典范例之一。

    短期内,通过初步建设,植入哲学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体验和文化产品,提高游客有效驻留时间,由此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需求明显增加,为后续滚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中期在理念、行为、视觉层形成完整的“浙东哲学小村”CIS系统(形象识别系统),哲学小村IP得以成立,并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播。相关业态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具备较大流量接待能力。远期形成全国知名的哲学文化IP第一村,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可借用CIS系统,构建“浙东哲学小村”的整体表达体系,用统一的理念、形象、行为、体验吸引流量。

    首先是MI(理念识别)。明确哲学小村的IP理念内涵为:“小村庄,大道理”,以小见大,以近譬远,见微知著,将哲学生活化、现代化、年轻化、网红化。

    其次是BI(行为识别)。对内,让哲学理念文化融入童夏家村各种组织、业态、集体、个人的制度建设、管理规范、行为规范、乡风家风、个人修为素养中,让哲学小村成为活的哲学文化的载体。对外,则通过传播策划、营销和市场开拓、产品服务开发、销售和体验、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培训研学、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和媒体关系等行为方式传达、展现、构建哲学小村的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认同。

    最后是VI(视觉识别)。一切来自哲学小村的具象符号,都必须和其理念有关,并符合其行为逻辑。包括哲学小村的名称、标志(Logo)、吉祥物、标准字体、官方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语、口号、环境设计、建筑风格、设施设备、产品包装、广告媒体、交通工具、路牌、门牌、照明系统、橱窗、陈列展示等。

    二、打造哲学小村的思路与举措

    “浙东哲学小村”在选好IP的基础上,建好场景、讲好故事、攒好名气、建好渠道、卖好产品,做好哲学文化IP的产品和服务营销,从内容、推广、爆品、电商、跨界等方面培育粉丝、做大流量。总体上,可以采取滚动发展方式,边建边运作,不断正向循环,促使其业态体系成型和完善。

    1、规划主题路线、打造功能情景。基于童夏家村现状,充分考虑现有建设资源和成本,从游客受众的角度出发,规划合理的官方推荐路线,并衔接融入哲学小道、小桥、小墙绘、小长廊、小广场、小景观等主题功能模块。在哲学IP内容上,采用拿来主义,“无中生有”,中西杂糅又井然有序。

    2、有序做好基建。根据客流量、驻留时间、资金等因素,循序渐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前期重点围绕小村梅溪两岸进行建设,后续重点往两岸纵深拓展,利用好小村腹地的小道和长屋建筑,实现空间拓展。其他设施如照明设施、停车场、进村道路等,可根据需要妥善改建扩建。

    3、加强业态融合和升级,以哲学文化赋能其他产业,构建完整的哲学文化产业的业态体系。在零售方面,布局哲学书店、哲学小铺、哲学小村特产、特色文创产品等;餐饮住宿方面,以现有农家乐为载体,注入哲学文化元素(装修、菜品、名称等),主打哲学主题餐饮,同时以哲学小屋、哲学咖啡馆、哲学酒吧、哲学茶室等为载体,开发哲学主题简餐。另外,可布局哲学小院等哲学主题民宿。会议培训方面,开发哲学社科主题的党政机关和社会培训项目、素质拓展项目、学生研学游学项目、考试培训项目。观光农业方面,布局“哲学农场”等主题农业,将哲学文化与艺术农业相结合,开发哲学主题的稻田、山林大地画、秸秆雕塑等项目。

    4、重点开发好文创产品。在哲学小村IP和CIS系统框架下,按步骤开发“浙东哲学小村系列文创产品”,在内涵、形式、包装上均体现地标性、独一性,不仅可以就地消费,也可以电商销售。让哲学小村的特色文创产品,称为流量变现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传播推广的重要载体。

    5、加强推广宣传,讲好哲学小村故事。重点利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挥粉丝效应和网红效应,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主题活动、论坛、竞赛、科普、宣传册页等方式,进行传播。

    6、加强与周边景点联动,发挥全域旅游效能。按照全域旅游整体规划,设计主题旅游路线,串联有关乡镇村落文旅景点,形成集聚和共振效应。建议在童夏家村、上周村、童村、沙村区域内选址,设置旅游集散中心和停车场,策划设置官方旅游线路,配置观光车,施行统一管理和引流。

    (作者为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提升乡村干部的哲学思维水平

    

    

    史斌             

    

    乡村干部是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具体落实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雁”。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全市广大乡村干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要主动从哲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观察、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飞跃。

    一、提升乡村干部哲学思维水平具有特殊意义

    1、提升哲学思维水平是乡村干部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哲学思维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随着近期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圆满完成,乡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乡村干部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乡村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更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效果。乡村干部只有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武装头脑,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层次,拓展工作思路,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

    2、提升哲学思维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必要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乡村振兴是包含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由于各地历史发展和区域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方面也应各有侧重、分类施策。乡村干部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就能基于本村实际确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为乡村振兴工作顺利开展筑牢基础。

    3、提升哲学思维水平在浙江农村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浙江农村人文渊薮,历来就有活学活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上世纪70年代,衢州江山地区还出现了“红脚梗”学哲学的先进典范,时任江山新塘边镇勤俭大队党支部书记姜汝旺带领全体村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哲学方法开展乡村建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种田人不但可以学哲学,而且可以学好哲学”。这充分说明乡村干部运用哲学思维进行乡村治理在浙江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二、从四方面提升乡村干部哲学思维水平

    1、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才能找准规律获取真知。乡村干部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破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束缚,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例如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编制村庄规划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各地乡村必须要根据本地本村的基础设施、人口布局、产业特色等进行系统谋划,因村制宜,而不能只是简单照搬照抄。

    2、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策划师”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不能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动,又要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作为乡村干部,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全面摸清本地本村的资源禀赋,深入了解群众意愿,综合研判谋划适合产业,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合理的乡村产业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带领村民集体致富,加快形成“景美村强民富”的生动局面。

    3、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调解员”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当前困扰宁波乡村振兴的各种矛盾不少,生态宜居是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生态环境好了美了,村民才能安居乐业,发展美丽经济才有扎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目标。现阶段垃圾堆积和污水横流是制约宁波农村环境治理的两大“痛点”“难点”,乡村干部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先用到解决主要矛盾上,加快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治理,不断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守护神”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要求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作为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乡村干部更要主动走好群众路线,谋利民之事,创为民之业。

    (作者为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 

    

    

    传统乡村文化中的哲学内涵

    

    

    黄文杰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以儒家哲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精神基础,对乡村农业生产、人伦价值和文化生态的构建起着关键作用。在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守护与发展乡村文化,保护好百姓心中的传统哲学之根,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和谐:诗意栖居的乡村生态哲学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理念。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认识和摆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的关系,建立起一种生物与环境协同共生的亲和关系。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顺天应时是几千年来人们恪守的准则,二十四节气被称为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中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植等,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们还将养鸡、养鸭、养猪产生的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作为肥料滋养土地,创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乡村生活节奏也强调“天人合一”,不妄作,不妄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传统村落是今天的人们感悟古人追求诗意栖居的“活化石”,在宁波,乡村聚落顺应自然地貌而建,或依山、或临河、或濒海,类型丰富。村庄格局各异,但在选择村址、规划布局、民居结构等方面,都力图完美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二、家国一体:慎终追远的乡村伦理哲学

    乡土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之本、之基、之源。乡村最初缺乏成文伦理规约,多以乡绅或宗族元老的伦理自治以实现稳定。宋儒吕大钧参照《周礼》的义理作《乡约》,以教化风气、仁厚民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明代,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叛乱后,和他的弟子们以及当地父老乡亲共同酝酿,制定乡村自治条例《南赣乡约》。由此,借助于宗祠、义塾、乡规、族约、家礼等的力量,“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乡村秩序更为巩固。明清之时,宁波人显现出对于修族谱、建祠堂、置族田的极大热衷与认真。在宁波,几乎所有的村庄在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人们用上等的材料、精致的雕饰,修建高大的祠堂。在乡贤、族长的主持下,每个村庄在春秋时节都要礼祭自己的祖先,承接来自祖先的力量。宁波有着丰富的家谱珍藏,天一阁就汇集了大量族谱。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家谱的“房派图”找到自己在宁波的始祖,由此上推宁波始祖与中华始祖的代系,清晰地知道自己在整个姓氏体系中的位置。家谱中保存着家规家训,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塑造子孙的价值观,并以家的向心力,激发国的凝聚力。

    三、日常即道:朴实正心的乡村生活哲学

    哲学离不开现实人的生活,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着自己作为人的全部本质。理性地反思生活,引导人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真、善、美,是哲学的本真要义。以儒学为主体的生活哲学,深刻融入宁波百姓的日常语言、民俗谚语之中。宁波人称聊天为“讲大道”,包含儒道思想;称吵架为“造孽”,与受佛教思想影响有关,直指吵架危害;“元气”“自知之明”等词汇,则出自道家思想。据统计,宁波话中目前尚在应用的谚语有2000多条,如“人在做,天在看”“穷家难舍,热土难离”“金窠银窠,不如自家草窠”“秧好一年谷,妻好一生福”“人到无求品自高”“念佛念一世,勿如过桥石板铺一记”等,这些历经世代百姓反复咀嚼的警策之语,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世界观导向和方法论路径。因为受“心学”影响,以及佛教长期濡浸,“良心”成为宁波人思维的基石。与“良心”相关的谚语受到推崇,如“人靠良心树靠根,走路纯靠脚后跟”“天地良心,到处通行”“好心不怕人猜疑”“欺心犯心,犯着自身”,王应麟《三字经》的开篇之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宁波帮”起于草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诚信为本,求真务实,追求圣贤境界,以办学、造桥等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回报家乡,其“上体天道、恪守本心”的价值启蒙,往往来自这些日常语言所包含的处世之道与家规祖训。

    (作者为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