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瞻远瞩沈氏祖

——《余姚柿林沈氏宗谱》序

    

    

    

    

    

    

    竺济法            

    

    初唐高道、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与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并称为“仙宗十友”。其道教经典《天地宫府图》将四明山之丹山赤水,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九:“第九四明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曰丹山赤水天……”盖因此地有赭红山岩峭壁,倒影溪流之中,故名丹山赤水。

    宋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赐额“丹山赤水洞天”,遂名扬天下。

    丹山赤水地貌核心所在地今为柿林村,属余姚市大岚镇。柿林古名“峙岭”,因村外两山夹峙、赤水中流而得名。后因遍植柿树,简为“柿林”,所产小柿美名“吊红”,遐迩闻名。尤为著名的是,该村今以丹山赤水之名,列为AAAA级风景名胜。

    由笔者主编的《余姚柿林沈氏宗谱》上下卷,8月出版,由宁波已故著名书法家、柿林沈氏同宗沈元发先生题签。

    大岚一带为八百里四明山之腹地。据晋代高道王浮《神异记》记载,西晋永嘉中(310年前后),余姚人虞洪,入大岚相邻之瀑布山采茶,遇道家丹丘子指点获大茗,被记入《茶经》。汉代著名隐士、“吏隐真人”梅福与严光,曾在四明山修道炼丹,治病救人,今有梅福草堂、梅仙井等遗迹;梅福曾作《四明山志》,惜已散佚。据晋代儒、道、医药名家葛洪《神仙传》记载,三国时上虞县令刘纲、樊云翘夫妇好神仙修道之事,在县堂升天成仙。他们曾到大岚一带修道,今传有升仙桥遗迹。附近四窗岩景点则为四明山山名出典处。

    一地竟有如此之多宋代之前名人典故、胜迹等,足见其地不凡。

    溯源沈氏,始祖聃季,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食采于沈,因以沈为姓。历代文翰相继,二十四世有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但其归隐之地、寿考与正史有出入,仅作参考。

    明初,柿林沈氏迁祖太隆公,行林十五,素性恬淡,乐山爱水,向往仙道之境。一日,自本邑江口下坝(今马渚下坝),游至丹山赤水,惊为仙境,遂口占七绝: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土择宜居此乐,岭头唯有白云来。

    太隆公遂与祖妣龚氏、子学成公迁居筑室于此。600年来,今已繁衍至二十五世,人才辈出,崛起为浙东望族,后裔遍布海内外;柿林更以优越自然环境著称,天时地利人努力,近年来先后获得诸多荣誉:2011年宁波市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6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全国生态文化村、2020年国家森林乡村。

    笔者戏作回文句曰:峙岭吊红彤红吊岭峙,丹山赤水美水赤山丹。

    柿林村所在地海拔550米。在宁波,这一海拔以上的高山村落,多为交通不便之贫困村,属于迁居范围。柿林沈氏则凭借耕读传家之传统,工农商学兵,多善经营,生活安逸,代有英杰。当代开辟丹山赤水景区之后,游客纷至沓来,各类农副产品随游客带往四面八方,农家乐、民宿吸引游客流连忘返,大多数村民已过上小康生活。

    遥想当年太隆公卜居伊始,高山僻岭,虎豹出没,辟山开地,即便购买针头线脑、油盐酱醋,亦要到十里之外的村镇,该是何等艰辛,何等寂寞,非智慧宁静、高瞻远瞩之高士,焉能坚守之?而历代后裔不断光大祖业,蔚成望族,亦诚为难得。

    柿林沈氏宗谱始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修,光绪元年(1875年)三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四修。笔者有缘为五修主编,当竭尽全力,一是照录古谱不致遗珠,二是所有归宗后裔信息不致遗漏,不负族人之厚望。

    细阅旧谱并请教专家,笔者厘清族人两大疑问:一是迁祖太隆公自本邑江口下坝迁来;二是柿林沈氏与邻邑望族慈溪师桥沈氏,非迁徙关系,而是均源于江口下坝。

    赞曰:丹山赤水,浙东明珠;太隆慧眼,高瞻远瞩。前人栽树,后人得福;历经数代,蔚成望族。恢弘祖业,功绩卓著;闻名遐迩,光宗耀祖。丹山常青,英才辈出;赤水长流,吉祥永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