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到今年年底,多种塑料制品将要告别我们的生活,迎来它们的“大限”。“禁塑”后可以替代塑料的材料迅速站上风口,尤其是为“全生物可降解塑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抢夺这片“蓝海”,不少宁波企业提前布局(10月14日《宁波晚报》)。 近年来,社会上限制塑料制品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比如,以前在大卖场、超市购物时,店方会免费提供购物袋。后来,出于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主要是塑料制品)的要求,购物袋不再免费提供,而是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费。同时,饭店、宾馆也在逐步减少包括牙刷、梳子、浴帽、洗发水、沐浴露在内的“七大件”的提供,提倡客人自带为主,目的也是为了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不过,“限塑令”的结果,无非是从总体上减少塑料制品的供应,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塑料制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和使用,“白色污染”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为了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塑料污染,从现行的科技水平来看,以“全生物可降解塑料”代替塑料制品是可行的。 为了抢得可以替代塑料的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不少宁波企业及科研机构早已提前布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教授朱锦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成功了耐热聚乳酸发泡材料及其产品,目前已经量产。今年7月份,由恒天生物基材料工程技术(宁波)有限公司实施的聚乳酸高倍率发泡材料及耐热制品成型产业化项目,正式通过科技鉴定,填补了国内聚乳酸连续发泡生产工艺、装备及产品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了“油头化尾”的全产业链集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产业的崛起,宁波具备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世界领先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基础和潜力。 宁波港口条件优越、石化产业实力雄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不少企业已经提前布局,相信经过不断技术改良、降低成本、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其产品一定能够更快更大地占领市场,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贡献新的“宁波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