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卢晓鸣 “沿江西路372号附近有一处架空线缆破损下坠,存在安全隐患,请相关部门尽快处理。”10月14日,镇海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智慧城管”信息采集平台收到网格员上传的信息。经多方联系,该线缆属于无法查清产权或责任主体的“无主设施”。 无人认领的线缆、无人维护的街面、无人负责的绿化……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我们身边有不少无主市政设施存在管理权责不清、养护修复不及时的情况,档案缺失、临界交叉、职权模糊,一拖二拖便成了城市痼疾。 对此,镇海区创新建立“代整治”修复机制,针对这些无主市政设施,按照“先修复处理问题、后落实资金单位”的原则,委托专业队伍代替设施权属部门实施街面保序、市政维护、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等13大类184小项抢修补救项目,及时消除市民身边的安全隐患。 前端,以网格员为主体的一线巡查队伍实时进行信息采集、上传平台,经过系统自动分拣、判定设施属性;中端,组建以市政、园林、绿化为核心的“代整治”队伍,与电信、排水、供水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末端,建立完善“定时+交叉”复查机制,在3个工作日内对修复情况“回头看”,确认修复完成后才能进行“销号”。 15分钟确定主体、30分钟到达现场、60分钟完成修复——目前,根据一整套的标准化工作机制,镇海区已实现“代整治”机制全覆盖,面积从最初的5平方公里扩大至70平方公里,并积极推进该机制向街道、小区层面下沉、延伸,修复效率提高85%,修复成本降低40%。 不仅如此,为实现二次修复提速,镇海区矛调中心以“代整治”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无主市政设施信息收集,建立起涵盖方位、属性、功能等信息的统一管理清单。对于已纳入清单管理的市政设施,一旦发现养护问题,可直接跳过部门沟通、核准步骤启动“代整治”程序,提高二次修复效率。 镇海区矛调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心累计“代整治”修复各类市政设施200余处,有效改善了管理界限不清和推诿扯皮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