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入现代生活 弘扬时代价值

二○二○全国非遗曲艺周 舞台连云端精彩纷呈


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闭幕式晚会现场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演讲
(陈青 摄)

宁波走书表演

非遗手工技艺展示

宁波曲艺专场展演

    

    

    金秋时节,为期六天的“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近日在宁波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融入现代生活 弘扬时代价值”为主题,首次汇聚127项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93个子项的258个优秀节目视频在线展播,全球观众可通过线上曲艺周,感受非遗曲艺的精彩纷呈。

    线下活动分为开幕式、阿拉非遗汇、非遗曲艺传承保护论坛、非遗曲艺书场挂牌暨宁波曲艺专场、非遗曲艺“四进”(学校、景区、社区、酒店民宿)活动和闭幕式暨浙江好腔调曲艺专场等几大板块。

    这也是全国非遗曲艺周首次在长三角城市举办。浙江是曲艺大省,近年来推出多项促进曲艺振兴的政策举措。宁波市曲艺项目资源十分丰富,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本届非遗曲艺周落户宁波,源于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座沿海城市不仅拥有享誉海内外的宁波汤圆、梁祝传说、“三金一嵌”等传统手工技艺、传说与民俗,还拥有不少特色十足的传统曲艺,全国127项国家级非遗,宁波就有四明南词、宁波走书和唱新闻三项。当前,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举办全国性的重大活动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宁波在疫情防控和文旅行业复工复产上,精准施策、积极作为,为全国非遗曲艺周的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字整理 龚红雅

    摄影 周建平

    

    开幕式

    名家名段 精品荟萃

    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当晚,刘兰芳、金丽生、盛小云、刘世福等曲艺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台演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一台难忘的曲艺盛宴。北京评书《岳飞传·还我河山》《百姓心中一座山》、苏州弹词《叔嫂初逢》、乌力格尔《京德挂帅》、绍兴莲花落《三个巴掌》、四明南词《悠悠青蒿》等非遗曲艺节目精彩纷呈,赢得观众如潮般的喝彩与掌声。

    本次非遗曲艺周线下和线上展演、展播的节目,既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传统经典曲目,也有很多扎根当代百姓生活,围绕现实题材创作的反映时代风采的曲艺新作。这些非遗曲艺,民族特点鲜明,地域特点浓厚,加上歌舞乐多种元素融合,充分展现了当前非遗曲艺传承发展的丰硕成果。

    

    阿拉非遗汇

    四海风物 六大看点

    10月9日晚上,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之第七届“阿拉非遗汇”在天一广场率先拉开帷幕,为曲艺周预热。“四海风物”非遗展演是本次“阿拉非遗汇”的重头戏,由“四海风韵”非遗展演、“四海风潮”综艺展演、“四海风情”戏曲展演几部分组成,四明南词、唱新闻、宁波评话、跑马灯、耍牙、大头和尚等极具宁波当地特色的曲艺、非遗表演、杂技魔术纷纷亮相,让甬城市民感受到了宁波非遗曲艺的非凡魅力。

    非遗集市通过“城隍庙美食汇”“美好生活技艺会”“中医药非遗汇”三大板块,从美食、健康、生活美学等方面,让非遗理念、非遗文化、非遗产品融入百姓生活。“云游非遗”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征集关于宁波府城隍庙及“阿拉非遗汇”活动的相关照片,并通过海选报名、线上视频、线下比赛等方式,评出100个优秀故事和优秀讲述者。

    

    曲艺论坛

    专家齐聚 共商方略

    10月11日,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在宁波举行,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曲艺专家、传承人代表等百余人出席论坛,共话曲艺传承保护,共商非遗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方略。

    论坛分主旨发言和圆桌会议两场,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传承人就“探讨曲艺保护实施路径,交流曲艺传承成功经验”“曲艺传承发展新目标和新任务”“开展非遗曲艺的学术研究与加强专业指导”“赓续传承创新与满足人民需求”等分议题,分享各地经验,开展互学互荐,推进学术研究,倡导引领示范搭建交流平台。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蒋士秋,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常务副主任魏真柏,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音乐学博士赵倩,宁波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竺蓉等四位专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和当地曲艺发展现状出发,分别做了《山东曲艺进校园及建立传承基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曲艺的传承发展,必须理清三个不同层面的工作》《新时代曲艺传人培养的现实路径》《地方曲艺的危机与破局》的主旨发言。

    

    宁波曲艺专场

    曲艺展演 精彩纷呈

    10月11日上午,浙江首个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授牌仪式暨宁波曲艺专场展演在宁波城隍庙举行。

    宁波民乐剧场成立于1954年,始终秉承“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曲艺、丰富群众生活”的宗旨,主要演出本地民间艺人的走书、评话、四明南词、唱新闻等具有宁波文化特色的曲艺及苏州评弹节目。一批知名的曲艺艺术家纷纷携名曲走进剧场献演,年平均惠民演出350余场,上座率达90%以上,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

    民乐剧场除了日常的演出外,剧场还将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手段,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全面展示宁波非遗曲艺精华。此外,民乐剧场还将打造非遗曲艺沙龙,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为传承人与年轻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学习平台。今后,广大市民、游客可以在宁波民乐剧场,欣赏到更多原汁原味的宁波地方曲艺,这里一年计划演出360场。作为浙江省首个非遗曲艺书场试点,民乐剧场今后将坚守曲艺阵地,坚持传承实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省非遗曲艺书场试点树立标杆、做出示范。

    当天的宁波曲艺专场展演环节,极具宁波本土文化特色的四明南词《玉蜻蜓·踏春》、唱新闻《徐福到象山》、宁波走书《祝枝山观灯》、宁波评话《三碗不过岗》、蛟川走书《杨家将之杨老令婆百岁挂帅》等精彩表演一一亮相,让到场观看者和在直播平台前观看展演的网友深切感受到了宁波本土曲艺的非凡魅力。值得一提的是,蛟川走书《杨家将之杨老令婆百岁挂帅》的表演者,是已经93岁高龄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亚琴,她从艺70余年,致力于蛟川走书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发展蛟川走书艺术形式,为蛟川走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曲艺四进

    家门盛宴 热闹非凡

    曲艺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酒店(民宿)的“四进”活动是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的重点活动之一,8支参演团队于10月11日至13日下沉到基层社区、学校、景区、酒店12个演出点演出,充分激活基层的受众对曲艺的热衷追捧度,扩大全国非遗曲艺周的影响力,将曲艺周办成人民群众家门口的盛宴。

    参加“四进”演出的8支队伍,都是宁波本地曲艺演出团体,汇集了宁波走书、四明南词、蛟川走书、象山唱新闻等多个曲艺类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宁波本地曲艺面貌及特色。从剧目看,“四进”演出既有《包公智斗庞洪》《赵五娘》《困龙上天》等传统曲艺剧目,也有《了不起的宁波》《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等一批新创作的、展现宁波风情、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景区里的“四进”演出引起了外地游客的极大好奇及赞赏,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演出,成为一堂生动的非遗课,而在韩岭老街、东钱湖心宿福泉度假客舍举办的演出,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的宁波探索,让景区更有文化,让非遗扩大舞台。曲艺进入既是基层街道又是网红景区的天童老街和童一村,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农村风貌建设。

    

    云上曲艺

    非遗舞台 永不落幕

    10月11日,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分别播出报道《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宁波开幕》《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 线上线下荟萃全国曲艺精品》,聚焦正在宁波举行的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次非遗曲艺周最大的特色就是线上全覆盖,线下重引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全国非遗曲艺类的传承保护和最新的发展成果,让全民特别是年轻群体深度认知我们中华的传统优秀文化。

    受疫情影响,本届非遗曲艺周将线上全覆盖作为工作的重点,打造“永不落幕”的曲艺周。开幕当晚,光明网、央视频、快手、咪咕、宁聚对开幕晚会进行了视频直播。光明网通过专题页面和光明网抖音、快手、一直播等新媒体发布平台推送,同时通过光明网首页焦点图、文化频道焦点图、新闻频道顶部通栏同步推送。在近2小时23分钟的直播时间里,光明网抖音、快手、一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累计浏览及在线观看472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30余万人次。截至11日,仅光明网全平台对本场活动直播曝光累计就达982万人次。而宁波本地平台宁聚的云展播视频点击量也达到387万人次。

    曲艺周期间的“四进”活动分别安排了两场直播,分别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和南塘老街,直播时的同步在线人数都在20万以上。17日晚上的闭幕式直播有五个平台同步展播,在线人数达120多万人。网络直播不仅体现为传播范围广,更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快手正能量为例,仅点赞就超过17万。通过网络,暨扩大了非遗曲艺周的影响,也充分展示了宁波在非遗以及非遗曲艺保护方面的成绩。

    本届非遗曲艺周的线下活动,组织了一批具有宁波特色文化元素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发布了一批宁波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提供了一批优质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推出了一批优惠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还组织开展非遗曲艺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酒店(民宿)“四进”活动。这些“线下活动”充分体现文旅融合的宁波探索,让景区更有文化,让非遗扩大舞台。活动又通过互联网的广泛报道,进一步宣传了宁波,展现了宁波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