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合 “现在的年轻人,的确需要加强这一块的修养,感情上的真挚让人非常感动。”“先辈英勇事迹不能忘,吾辈更应自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英烈的精神代代传承!”…… 昨日,当我们推出《跨越70年,两代年轻人的志愿选择》报道后,迅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反馈。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故事,看似简简单单的心愿,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洗礼,却显得那么珍贵和充满分量。 2000年出生的魏考海沫的爷爷曾是一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凯旋后曾在驻甬部队工作过一段时间。为了纪念这位从未见过面的亲人,海沫从青少年时期就跟着妈妈做公益,为全国各地的烈士寻找亲人。 “这段为烈士寻亲的过程,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他说,等到大学毕业后要去参军入伍,追随爷爷的足迹,为国家为民族做些当代年轻人该有的贡献。”海沫的妈妈接受采访时说。 1994年出生的方兴蒲,刚从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去年暑假,包括他在内的21名浙大学生在暑期实践中投身到“我为烈士来寻亲”这个项目中,利用晚上的时间,帮忙输入比对材料。 “之前对于我们来说,‘志愿军’只是个名词,或是来自书本的概念。参与之后才发现,在一个个陌生的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在他乡牺牲时,甚至比我们的年纪还要小。”方兴蒲说,只要自己有时间,就会继续把这件事做下去。 寻找,纪念,传承。和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交流时,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所流露出的那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那段70年前的历史,面对已垂垂老去的烈属,他们没有选择袖手旁观,而是想尽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 前日傍晚,孙嘉怿再次更新了自己的微博,希望召集有空闲、会办公软件的小伙伴,一起整理从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带回来的烈士墓碑信息,然后再一起帮烈士寻亲。 短短几小时,有很多网友直接在底下留言:“需要什么技能和条件,我可以试试”“我来我来,我可以抽时间”“晚上和周末有空,用得比较多的是WPS,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幸存的老兵在谈及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时,那段持续很久很久的沉默。希望通过行动告诉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同样也没有忘记,我们会记得,也会把这些长长久久地做下去。”孙嘉怿说。 最后,她还表达了一个小小的心愿。之前团队在朝鲜一些烈士陵园祭扫时,有拍到在朝牺牲的宁波籍烈士的墓碑,希望发动社会各界一起为他们找到亲人,她也可以把关于烈士安葬地的基本情况进行转达。 这6名烈士的基本情况为:顾裕堂,1931年出生,1952年12月牺牲,户籍鄞州区邱隘镇;谢小坤,1933年出生,1952年11月牺牲,户籍鄞州区下应镇联心村;林大茂,1920年出生,1952年10月牺牲,户籍鄞州区下应镇团桥;林夫成,1932年出生,1952年12月牺牲,户籍鄞州区蜃蛟乡林家村;毛阿根,1931年出生,1952年12月牺牲,户籍北仑区新碶街道;张星初,1928年出生,牺牲时间不详,户籍象山县西周镇。 知道这些烈士亲人相关信息的市民可以在甬派客户端后台留言,或者拨打联系电话81850000(24小时),或者发送邮件到80994702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