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工程学院王阳明雕像(李磊明 摄) |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学习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性。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指出,宁波当好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模范生,要推动阳明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宁波特质的文化地标、文化标识。作为王阳明先生的出生地、成长地和讲学地,宁波(余姚)在阳明文化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独特地位,近些年来,致力于阳明文化的研究、推广与传播,已连续多年举办阳明文化日活动,并于2018年升格为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努力使阳明心学思想在新时代展现更多的时代价值,助推宁波文化强市建设。 方东华 阳明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基础上,借鉴孟子的“良知”理论,并汲取陆象山“心学”观点而开创出的新的“心学”,其思想集中表现为“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阳明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贯穿了儒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揭示人的价值的不可限量性,指明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才可能开发出内在潜力,并指出致良知这种可能实现的方法,于今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在知行层面:知行合一,以行促知,推动知行并进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所针对的是解决因朱熹将“知”与“行”相分离而造成“重知轻行”的时弊。他在批判继承前人知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知行观,最终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丰富了“知”与“行”的内涵,为有关“知”“行”问题的哲学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知行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从“知”到“行”、再从“行”到“知”的内在规律,在王阳明本意上,是着眼于道德修炼的角度,但在实际意义上,王阳明的知行观不仅对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对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知行合一”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立更为全面的社会治理体系,能够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与荣辱观。提倡“知行合一”思想,重点放在“行”上,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当前,全国人民正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伟大梦想,不仅是全体中华民族梦想的聚合体,还凝聚了所有民族个体的力量;不仅在于理念,更在于实践,是“知行合一”的伟大实践。作为新时代的开创者,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努力承担民族、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 ■在道德层面:以良知净化社会风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王阳明在赣南、闽浙地区主持政务时,通过行德政、举社学、立乡约来调节村民人际关系,维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期望百姓“兴礼让之风,成敦厚之俗”,并建立社会模范榜样,奖励忠孝廉洁之士,号召百姓移风易俗,使礼仪规范深入人心,通过“乡约”约束,突显道德舆论力量,实现道德自律。今天,我们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也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力量,依靠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其中完善的舆论监督体系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完善的制度和监督体系,还需要从心底唤起人们的良知、本善,以感化教育的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王阳明在德育理论体系中倡导“良知之学”,人性本善,但后天由于教育和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人的良知会被私欲所蒙蔽,这就需要“致良知”,激发人内心的善,达到至善的理想追求。这些不仅对当代民众提升自我修养,启发人们道德自觉,将丰富的物质世界与物质生活纳入崇高精神的“主宰”之下,不至于迷失自我于物质资料之中,而且对于净化社会风气,塑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在吏治层面:以仁心达成仁治,促进为政道德养成 明朝中叶,社会混乱、人心陷溺。针对此社会现状,王阳明对传统治理方式进行改良,融入“心学”理念,强调“以仁心治世”。王阳明在治世取向上深受“仁”文化的影响,主张为政者要通过“尽性”“致良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路径,塑造自身“一体之仁”的仁者品格,强调依靠为政者“仁心”的发挥来治世,具有德治的政治底蕴。这一思想对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具有借鉴意义:其一,要重视德律,立正德、养“官德”。领导干部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严格自律,为“善治”积聚有力的道德支撑,同时要成己达人,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影响和教化人民群众,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以“官德”淳促民风正。其二,要坚持为政以德,将自身的德性转化为履职施政的行动自觉,树立以民为本的仁者之心,心系民意与民生,坚持权为民所用、用权讲“官德”,真正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为政者施政的指向。 ■在教育层面:以学以致用为治学目标,倡导报效国家的理念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王阳明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义理精深和特色鲜明的教育哲学思想。其教育思想可概括为:教化为先的施教方针、明人伦为主的教育目的、人皆可成圣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体大思精。在教育实践中,他一方面继承与弘扬儒家孔孟先哲的教育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以心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创新和发展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王阳明特别重视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立下“读书学圣贤”的人生志向,并为之奋斗一辈子。在他看来,成功的人生一定有崇高的志向引领。 在倡导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条件下,精准提炼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内核,对于把握教育的规律性,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思路上,应当循名责实,返本开新。要把握其思想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厘清其教育思想的脉络与实质,赋予其新的内涵与价值。其次,在实际操作上,须说“道”做“道”,行胜于言。阳明文化的特质,即强调知行合一,事上磨练,要借鉴其教学方式中的很多技巧,注意把道理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其三,在教育目标上,要树立报效国家的崇高理念。当今时代赋予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每一个青年人,必须立志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无论外部世界怎样变化,都不失为国为民的情怀。 (作者为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