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曙浙贝母IP形象“贝贝”正式亮相。 (王岚 摄) |
记者 王岚 通讯员 朱慧娟 土地资源受限,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种植碎片化品控难度加大,市场竞争又日趋激烈……宁波传统优势产业浙贝母种植和销售正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让“浙贝之乡”重整旗鼓,道地药材精品文化发扬光大?日前,海曙区邀请来专家、学者、种植和经营者代表等全产业链人员,齐聚一堂,共议宁波浙贝母产业融合发展大计。 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 “工作30多年,我与浙贝母打交道也30多年,宁波海曙区的章水、鄞江、龙观是浙贝母道地产区,刚工作那几年,我是三天两头往宁波跑,这里是我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国家中药材产业体系根茎类育种岗位科学家王志安是研讨会上首个发言专家,上台的第一句话,满是对宁波浙贝母产业的深情。 浙贝母是著名“浙八味”药材之一,位列八味之首,全省种植面积4万多亩,其中海曙区的章水、鄞江、龙观等产区种植历史超过300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注册标记”保护地,常年种植面积约万亩,涉及农户8000多户近2万人,年提供商品贝母1500吨,产值超亿元,是海曙西部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然而近年来,海曙区浙贝母产业遭遇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在外地新产区浙贝母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的同时,海曙区的浙贝母产业由盛转衰,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种植户面临亏损,浙贝母产业衰退迹象明显。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该如何破局?王志安从浙贝母产业地位、发展形势、趋势要求三方面展开分析。 他表示,“在应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据介绍,全国有约200种药品使用浙贝母原料,现代医学对浙贝母的功效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其不仅在人们熟知的镇咳、祛痰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同时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等功效,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药品和保健品开发领域中应用。 “可以说产业前景可期,但药材种植面临的化肥、药品滥用,引种率高等造成‘道地’产区药材品质下降问题亟待解决。”他毫不客气地指出。 目前,海曙全区5亩以上浙贝母种植大户不足100户,占比仅为2.2%,其余97.8%为散户种植,生产规模碎片化严重,不利于专业化管理,难有规模效应。同时,海曙的传统加工工艺,虽然有文化传承的一面,却面临效率低与失传的现实。 “下步发展,到底是选择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扩大产能,还是另辟蹊径做优产业?”王志安为后继讨论抛砖引玉。 立足优势促产业转型升级 接过王志安抛出的话题,浙江农林大学博导邵清松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宁波要充分挖掘“道地”特色与优势,补强科研攻关短板,让浙贝母与健康产业——医药、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开发挂上钩。 “历史上海曙出产的浙贝母品质优良,又是最早的主产区,被冠以‘道地’之名。这是宁波最大的无形资产,应该深入挖掘传播,做大传统文化。同时,要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浙贝母产品的多元化应用。”他以云南白药举例说,云南白药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一味好药,这家企业如今最大利润源却是日化用品云南白药牙膏。 邵清松介绍,就贝母而言,其很好的抗菌、抗过敏活性,可以作为天然的防腐剂,同时有研究表明其中的多糖提取物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无刺激性和特殊气味,很适合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在改善过敏性皮肤方面,浙贝母已经有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商品,未来其在药妆领域的应用将十分值得耕耘。” 来自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毛碧增,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却总是广种薄收十分心痛。 针对当前制约浙贝母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生产规模呈碎片化这两大关键问题,她结合农户增收与产业兴旺两方面为家乡人支招:首先是建议建立浙贝母脱毒健康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从做产量向附加值更高的优质种子市场转型。” 对农户们的增收建议,是学会科学套种:使有限良田四季有花可赏,有果可采,而且能自然改良土壤。“贝母花开在春天,收获在四五月,接下来可以套种百合花、菊花等。”作为农技专家,她表示十分愿意在科技方面给宁波提供支持。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吹响,这几年“浙贝之乡”出现了一批以邵将炜、田海波等年青一代为代表的热衷浙贝母产业振兴的新兴农创客,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积极挖掘潜在价值,为浙贝母产业振兴寻找出路。“这场研讨会,让我们进一步清晰了发展目标,更找到了‘智力支持’。”与会企业家代表纷纷表示。 勾勒产业发展新“曲线” “‘浙贝母’是我区最具地域特色的大宗农产品之一,当前该行业虽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在省、市、区高度重视下,我们必将在补短板、强优势的基础上,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海曙区副区长毛孟军,结合海曙区浙贝母产业实际情况,对当下以及下一步持续保护“章水贝母”这一“浙八味”道地药材的品牌与美誉,介绍了正在开展的工作及下步计划。 为修复并培育种质资源,海曙区“借脑”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中医药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浙贝母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等工作;建立浙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专门用于浙贝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王忠华教授团队,还对浙贝母进行仿野生种植,通过科技助力,促进浙贝母产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海曙区在地方品种选育、工艺流程改善上已有新突破,如冷干技术的运用令海曙区生产的浙贝母深受国内外高端市场欢迎,个别产品售价达每公斤1700元。 弘扬浙贝母品牌、做长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的文章,宁波也已经着手准备。 据介绍,去年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促共赢。 借此东风,海曙区将“浙贝母全产业链建设”列入市级农业创新项目,启动浙贝GAP基地(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浙贝母精深加工,打造浙贝母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章水浙贝母农业综合体项目也已启动,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470亩,840亩山地,1630亩平原,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浙贝母品牌打造为基础,通过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把章水浙贝母生态养生田园开发建设成为以中医文化体验为重点,集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科普体验、教育科研、中医药养生主题度假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 “振兴浙贝母产业,既要突出海曙浙贝母产业的特色优势,又要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抓住品质的根,弘扬文化的魂,相信浙贝母这一传统特色产业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