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互动沉浸式实验甬剧《新拔兰花》在江北老外滩上演。(周建平 摄) |
 |
因剧院演出受限,今年“五一”小长假,宁波交响乐团组织小分队,在慈城古县城“试水”室外演出。(姚栋 摄) |
 |
制图:张悦 |
记者 崔小明 林 旻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宁波市演艺集团在多个城市公共空间举办了18场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营造了良好的节庆文化氛围。 几个月来,宁波交响乐团先后在江北区达人村、老外滩、慈城古县城、和义大道等地举办演奏会,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引起很大反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剧院等室内场所演出受到一定限制的情况下,专业文艺院团在公共空间的演出能否保持常态化,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 品种丰富门类齐全 专业院团是文艺“排头兵”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市建设的推进,我市对专业文化团队给予了大力扶持和培育,形成了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舞台艺术格局。宁波市演艺集团作为宁波专业院团的“航母”,在拥有市小百花越剧团、市歌舞剧院、市甬剧团的基础上,2017年与海曙区联合成立了宁波市话剧团,补齐了最后一块短板。在保持传统舞台艺术门类的基础上,2015年,宁波交响乐团成立,我市成为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中少数拥有交响乐团的城市之一,标志着城市文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除了市级院团,我市还有4个区县(市)文艺专业院团,分别是鄞州越剧团、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和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 长期以来,我市专业文艺院团一直在各大剧院演出,以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买票观看。近年来,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开展艺术普及和美育教育,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自乐团成立之日起,宁波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就提出:“立足本市开展高雅艺术普及,不断扩大音乐人口。”为此,乐团成立后不久,每月在宁波大剧院中剧场举办一次“市民免费开放日”活动,为市民演奏国内外经典交响曲目,后来音乐公开课“移师”宁波图书馆,至今一直在坚持。从2018年开始,宁波交响乐团走进江北区中心小学,每天轮流安排演奏员对孩子们进行培训,帮助该校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弦乐队。与此同时,他们还走进江北区实验小学、蓝青小学、赫德学校等中小学校进行高雅艺术普及。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市演艺集团于2018年年初着手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市小百花越剧团、市甬剧团、市话剧团纷纷派出骨干力量送戏进学校,截至目前已开展了500多场活动,全市乡镇以上学校实现了全覆盖。 高雅艺术走出剧场 打开演艺领域的“第三空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剧院关门,演出停摆。6月,演出市场重启,但剧院容量一直从严控制,到目前还是限制在总容量的75%。因剧院演出受限,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宁波交响乐团派出由20多人组成的小分队,在江北区达人村和慈城古县城“试水”室外演出,转战两地,连演9场,场场火爆,让很多从未进过剧院的观众领略到交响乐的魅力。 受疫情影响商业演出场次锐减的宁波市演艺集团,也在积极摸索新的演出模式。8月17日,市甬剧团在江北老外滩举办首场沉浸式实景演出,场景布置在酒店、商铺、茶馆,演员与市民“零距离”接触。因为异常火爆,8月18日,他们加演了3场。8月22日,宁波交响乐团在总结“五一”期间室外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在慈城古县城张尚书房大草坪举办了宁波首场消夏音乐会,以80余人的完整编制进行演出,吸引了2000多名乐迷,燃爆全场。 尝到甜头后,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更多的专业院团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市民“亲密接触”。市歌舞剧院在鄞州万达广场和北仑富邦城表演了《十里红妆·女儿梦》选段,演员队伍穿插在人流中,很多游客跟着巡游,成为“梦境”的一部分,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入了解“十里红妆”这一在宁波传承了上千年的民俗文化。市小百花越剧团在宁波博物馆、月湖大方岳第上演了“天一·越音”,经典越剧《红楼梦》《梁祝》被组合成“越剧快闪”,游客与“贾宝玉”“林黛玉”进行互动,瞬间进入“红楼”的世界。市甬剧团第二次来到老外滩,连演了三天实验甬剧《新拔兰花》。市话剧团在和义大道三联书店上演了话剧《三字经传奇》。鄞州越剧团在罗蒙环球城连演了三天越剧大戏。 我市著名文旅策划人陈民宪表示,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越剧《红楼梦》等经典剧目是宁波舞台艺术的骄傲,当它们出现在商业广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时,受欢迎程度出人意料,这种直观的反应是以往在剧场里很难看到的。这也说明,我市舞台精品剧目表演空间多样化了,从一成不变的剧场到了比较立体的“第三空间”,比如老宅、商场、博物馆、景区,专业院团在这些空间进行表演,还可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强精品艺术的体验感。 人手不足经费欠缺 街头常态化演出难题待解 高大上的舞台艺术演出走下舞台“涌”上街头,让市民感到惊喜。很多人在问,专业院团走上街头演出能否常态化? 专家们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舞台艺术走上街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舞台艺术是高端的文化艺术,一直以来曲高和寡,观众面比较窄,比如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等剧种的受众以老年人为主,而交响乐则是古典音乐发烧友所钟爱的。如果舞台艺术借此机会走下舞台深入民间,可以让从不进剧院的人欣赏到这些艺术形式,是一次很好的艺术普及。此外,专业演员走上街头,可以活跃城市文化生活氛围,打破传统的演出模式;让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可以锻炼演员队伍,推动舞台艺术的变革和创新。 但是,各专业文艺院团目前的街头演出是临时组织起来的,而且大多是公益性的,要让活动开展常态化,还面临几道难题。 专业院团商演趋于饱和,空档时间不多。目前,我市各专业文艺院团均为差额拨款单位,很大一部分资金需要通过演出的票房来填补。因为生存压力,每个院团每年演出场次在120场左右,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场演出。除了演出,演员们还要练功、排戏。此外,剧团人手比较紧缺,我市7个戏剧院团平均每个团的演员只有30人左右,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鄞州越剧团团长邵碔说,演一场大戏,所有演员都要上,要是分出去几个人,戏就没法演。 经费也是困扰大家的难题。在街头演出,人员是流动的,无法售卖门票,因此没有固定的收益。从前期的尝试性演出看,都是各院团自己贴钱支付演员的报酬、道具、运输等刚性成本。宁波市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偶尔或阶段性开展公益演出,这是院团应尽的社会责任,但常态化演出需要考虑经费来源,演出场地的安排也需要多方协调。街头演出容易造成瞬间人员集聚,现场需要有人维持秩序,场地方对此应该积极配合。 主动适应演出市场变化 加快转型发展寻觅新的商机 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很多院团负责人和业界专家认为,这是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道路。 据了解,宁波交响乐团连续在江北达人村、慈城古县城举办了几场室外演出后,反响非常好,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乐团带来了经济效益;和义大道商城庆祝落成11周年时,出资邀请交响乐团前去举办沉浸式商业演出,既提升了企业文化格调,又集聚了人气,还惠及广大市民。市甬剧团团长吴刚告诉记者,他们连续在老外滩举办的实验性演出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鄞州万达广场随后邀请他们于10月底11月初前往进行沉浸式表演,而且出的价钱不低,老外滩也主动邀请他们再次前去商演。 浙江戏曲研究所原所长朱为总认为,交响乐是时尚文化,传统戏曲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时尚文化。当戏曲演员头戴金冠、身着戏服出现在商场和旅游景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现在很多商业综合体、游乐综合体和景区面临如何集聚人气的难题,引进戏曲、话剧等舞台艺术沉浸式表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业内人士认为,专业院团走上街头,既是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自身转型发展、寻觅新的商机的选项,在起步探索阶段,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助力。 党委政府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政策,鼓励、引导专业院团走出剧院、走下舞台,深入到群众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同时,酌情为专业院团划拨一笔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街头演出时支付演员报酬和服装、化妆、道具等刚性支出。有关部门在对专业院团进行考核时,应加大社会效益的考核比重,降低经济指标考核,让专业院团轻装上阵。 专业院团要主动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演出市场的变化。从舞台到街头,需要专业演员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宋臻说,为适应街头演出,要对原作品进行精裁细剪,因地制宜地将最精华的部分奉献给观众。 在市委党校副教授郭美星看来,艺术的沉浸、导入,其实是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搭了一座桥梁,普通群众可以通过这座桥梁走进艺术的殿堂,艺术家也可以通过这座桥梁回归生活本身。 宁波市演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当下正倾力打造“沉浸宁波”这一全新的文旅品牌项目,让一部分演艺活动走出剧场,以“流动的戏剧”形式融入城市的角角落落,让宁波这个城市更有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