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军民同看演出 |
 |
社会各界祭扫革命烈士 |
 |
部队官兵给“小麦莎”过生日 |
 |
大榭居民教官兵包饺子 |
 |
退伍军人行动党小组参加集中隔离点防疫工作 |
 |
抗美援朝老兵吴其夫为小学生讲述革命故事 |
10月20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榭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一级调研员黄金国获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这是大榭开发区军地双方辛勤耕耘双拥工作结出的硕果。 大榭既是开发前沿,也是海防前哨,更是一片英雄的热土。作为与军港共生的国家级开发区,大榭开发建设离不开驻岛部队的鼎力支持,他们在忠诚守卫祖国海疆的同时,全力支持、参与地方开发建设,用行动打造了一支铁心向党、为民服务的忠诚雄狮;大榭地方政府和广大居民积极支持部队的发展建设,军地双方优势互补、亲如一家,建立起了“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双拥工作亮点纷呈,双拥之花璀璨绚烂。 “当前,大榭正在紧抓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的发展机遇,全力打造‘重要窗口’大棋局中的‘精品小窗口’,以坚不可摧的血肉情缘,源远流长的鱼水情谊,汇聚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大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赓续红色基因 鱼水情深谱新篇 大榭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红色血脉在这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1949年8月,“渡海第一仗”在大榭岛打响。“渡海第一仗”,即解放大榭岛战斗,是我军首次渡海登陆作战。天堑难逾、物资短缺、不谙水性……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军克服渡海作战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从宁波、台州等地征调船只2080艘,粮食100多万斤,动员支前民工26.4万人,船工、水手1.8万人。大榭岛解放后,大榭百姓积极支援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解放军与踊跃支前的大榭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也拉开了大榭双拥工作的序幕。1994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名“渡海第一仗”,正式确立了解放大榭岛战斗在我军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8年,大榭投入1500余万元,对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整体改造,着力打造“渡海第一仗”红色教育品牌。每逢清明节或者烈士纪念日,岛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来到陵园缅怀革命烈士,年均祭扫群众超过5000人次。2019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专程到大榭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组制作的《新中国海岛大决战》五集系列专题片中,第一集在此拍摄取景,深度还原我军历史上“渡海第一仗”。同时,“渡海第一仗”纪录片获全国优秀党员教育片奖。 烽火耀初心,青山埋忠骨。2019年,为弘扬优良传统,激励新时代双拥工作,大榭依托70年来形成的浓厚红色底蕴,开展了红色基因溯源工程,组织召开“渡海第一仗”精神专题研讨会,对“渡海第一仗”中体现出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我们重温‘渡海第一仗’精神,就是要挖掘这一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宝藏,赓续红色基因,谱写鱼水新篇,开辟大榭‘六争攻坚、五新发展’的新天地。”黄金国表示。 新时代,军地双方的情缘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今年9月,3名赤瓜礁官兵来到大榭,与大榭中学签订《军民共建协议》和《2020年军民共建计划》,并为“赤瓜礁-大榭中学共建团支部”揭牌,助推海岛双拥之花越开越绚丽。 此次碰面,大榭中学师生足足盼了32年。1988年5月,受南沙守礁官兵英雄事迹激励,大榭中学同学们给赤瓜礁寄出了第一封信,表达了对官兵们的敬意。因为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等待了近三年后,大榭中学的师生们才收到了来自赤瓜礁的第一封回信,全校沸腾。32年间,大榭中学和赤瓜礁官兵鸿雁传书从未间断,一封封书信的背后,道不尽的是孩子们对祖国边疆子弟兵的崇拜之情,说不完的是赤瓜礁官兵对学子的拳拳勉励之意。大榭中学更是就地取材,把这些书信编入德育课程,成为师生们独具特色的“道德讲堂”。南沙精神在大榭中学代代相传,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学子。 这次碰面,赤瓜礁守备部队的官兵还给大榭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即赤瓜礁礁花“太阳花”。下一步,大榭将精心培育,让“太阳花”在全岛绽放,成为连接双方的另一个红色纽带。 拥军优属解难题 真情服务暖军心 子弟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优先保卫军港安全、倾情打造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 积极探索“互联网+”军嫂灵活就业模式……支持部队建设是大榭一贯的优良传统。 作为海防前哨,保卫军港安全一直是大榭军民头等大事。围绕这一优先保障目标,大榭先后斥资近亿元,征用长腰剑岛、让渡核心岸线、推进营区封闭管理、维护军港水域安全。如开发初期,大榭出资600余万元,爆破清除拦门礁,拓宽航道5倍以上,提高了舰艇通航安全等级。2012年,出于军事保密和军港安全需要,大榭又斥资3700余万元,对与军港紧密相关的长腰剑岛480亩土地进行整体征收,弥补了军港安全短板。在日常工作中,大榭将军港前沿水域、进出航道列为海事重点监管水域,并依托“一打三整治”活动,查扣影响军港安全、航道安全的“三无”船舶。台风天气期间,更是将军港安全列为防台第一要务,提前疏散周边水域船舶,确保军事装备安全。 复退军转安置、随军家属就业一直是部队官兵关注的重点。为确保驻岛官兵无后顾之忧,大榭通过组合帮扶自谋职业士官创业、引导培养转业军官成长、筹建军属就业实践培训基地、推行“互联网+”灵活劳务模式等暖心举措,为驻岛官兵打造了一张隐形综合保障网。 2018年,大榭启动退役军人服务站点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双覆盖”工程,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点,成为退役军人最暖心的“家”。“我想找一份工作,就业地点大榭,我的特长是开车。”今年8月4日,居住在大榭东岙村的退役军人钱江简短的求职意向,引起了海文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点的高度重视。服务站点工作人员陈凯在了解情况后,联系徐环东湾环境有限公司询问是否有合适其的工作岗位,该公司正好缺垃圾分类车清运驾驶员。5日,钱江到该公司面试,双方达成了就业意向。6日钱江正式入职。“退役军人服务站点只用了3天就帮我找到了工作,服务好,效率高,点个大大的赞。”钱江说。 近年来,大榭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扶持、专项推介,积极鼓励引导退役军人自主创业,退役军人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2016年12月,服役12年的王源夫从部队退役,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并且将组织关系转入大榭金海丰社区党总支。2018年,金海丰社区党总支了解到王源夫有创业想法后,将榭南菜场公开招租的信息传递给他,又帮他出谋划策,精心制作了摊位宣传册分发给居民,同时指导帮助他通过新媒体开通“掌上点单”服务,他的海鲜生意风生水起。“我是党员,我的服务不能仅限于菜场!”2019年,大榭街道首次面向退伍军人招聘社区工作人员,凭着过硬的个人素质,王源夫从严格的选拔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他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愿望。 随军家属就业事关军心稳定大局。2019年6月,针对新时代军嫂自身素质较高、就业意愿强烈、又需兼顾家庭的特点,东部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92858部队、大榭管委会等会同杰博人力资源公司联合推出全国首创、全军唯一的“互联网+”灵活劳务模式,为随军家属量身定制全职、兼职、不定时等多种互联网平台灵活劳务岗位。目前,该模式已帮助大榭66名军嫂实现精准就业,成为近年来双拥工作的新亮点。 军嫂梁蔚蔚就是该模式的一名受益者。为了让爱人安心服役,梁蔚蔚辞掉之前稳定的金融工作,5年辗转4地,带着两个孩子从福州来到宁波,成为一名随军未就业的全职妈妈。在家全职带娃的那段时期,梁蔚蔚非常迷茫。2019年底,“互联网+”灵活劳务模式让梁蔚蔚重拾信心,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业。 为方便随军家属工作,2019年8月,在大榭军地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集办公、培训、亲子等功能于一体的驻岛部队随军家属技能培训和实践中心,并先后在江北、象山、慈城、余姚等地建立该中心,成为保障军嫂们就业的“大后方”。 为了把军嫂的心拧在一起,提高军嫂跟党走的“向心力”,2017年,大榭与驻岛部队合作,创建首家军嫂党支部,引领团结广大军嫂,围绕当好发展冲锋舟、双拥交通艇、强军补给舰、幸福红港湾的目标,通过组织推动、团队互助、帮扶就业、资源共享等实实在在的举措,解决了一批军地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军嫂党支部这块牌子,已被海军博物馆作为馆藏品征集。 共建共享同前行 搭建军民连心桥 军民同台演出文化走亲、国防教育成为小学毕业生“最后一课”、灾难面前总有子弟兵的身影……军地双方充分盘活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搭建起军民的连心桥。 每年8月1日前后的双拥晚会是大榭军地文化共建的品牌节目。今年7月31日晚,大榭双拥文艺晚会因为疫情创新性地设置了大榭剧院主会场和部队分会场,同时在央视频和甬派APP全程视频直播。本次晚会分为《军旗对我说》《人民对我说》《祖国对我说》三个篇章,晚会上,一首首铿锵有力的歌曲,一支支韵味十足的舞蹈,一幕幕精彩绝伦的表演唱不尽鱼水欢歌,道不尽双拥情深。近年来,大榭每年斥资100余万元,举办双拥晚会、百姓舞台、社区文化月闭幕晚会等高品质双拥文化活动,“最美军嫂”“双拥先进个人”“双拥先进集体”先后上台授奖;“渡海第一仗”中的“浙东三勇士”之一老兵王长银,扎根海岛40余年救死扶伤的离休军医宋声天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英雄们被请到晚会现场,接受群众的致敬……大榭军民同台演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多次演绎双拥感人故事,用文艺的手法营造大榭浓厚的双拥氛围,使双拥理念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大榭军民的血脉。 大榭第一小学有一个特殊的传统,六年级学生会在毕业前夕走进驻岛部队军营,观摩体验军营生活、系统接受国防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同时,驻岛部队还以少年军校、军事夏令营、校外辅导员等模式参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等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创建生态宜居新城是大榭军民的共同梦想,开发建设以来,共建生态林见证双拥情已成为每年春季军地双方“必修课”。经过军地双方数十年共同努力,累计造林1万余亩。当初遍地茅草的大榭山地,如今青山滴翠,郁郁葱葱,林间步道蜿蜒的生态景观蔚然成型。 长期以来,大榭军民在灾难灾害面前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麦莎”的感人故事已成为这份情谊的最好见证。今年刚在部队过完生日的“小麦莎”,如今已经是一名初三学生了。2005年8月6日,台风“麦莎”正面袭击浙江,大榭遭遇百年不遇暴雨,当时岛内一片汪洋,全岛交通瘫痪,当晚,长塘村民周玉琴正处于临产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大榭三防指挥部得知情况后,先后出动多种交通工具实施救援均因积水太深无法抵达,在危急关头,部队动用重型机械车,涉水进村,10余名边检官兵用躺椅将周玉琴抬到车上,并冒雨护送至大榭医院,前后历经4小时。次日凌晨,周玉琴成功诞下一名健康女婴,并取名为“麦莎”。“小麦莎”出生后,每年去军营过生日已成为她特殊礼遇,部队官兵成了她特殊的“家人”。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军地双方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地方支援部队防护装备,支持部队封闭管理;部队动员军属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抗疫期间,广大退役军人、军嫂踊跃请战,大榭从中选拔了7名作风、业务“双过硬”的退役军人党员、军嫂党员,组建战“疫”行动党小组,进驻防疫风险最高的榭北集中隔离点,该小组在隔离点连续服务40余天,以无畏的勇气、细致的工作为大榭防疫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获评全市第二批战“疫”先锋团队,成为全市唯一一个由退役军人军嫂组成的党员先锋团队。同时,大榭“先锋益站(海文社区)”成立了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30名退役军人参与其中,组建了老兵宣讲队、老兵巡逻队、老兵维修队、老兵环卫队4支小分队。防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退役军人志愿者更是踊跃请战,组建了一支红星战“疫”队赴社区防疫一线,开展清楼排查、门岗执勤、口罩分发、宣传引导等一系列工作。 本版文/图 冯瑄 徐桂凤 项群 吴志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