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编者按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其中,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是六大新部署中的一项重点任务。围绕此项重点任务,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开展了专题研究,基于对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内涵理解,提出宁波加快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思路建议,并重点聚焦数字经济、5G+工业互联网、工业数据价值挖掘等若干细分维度,梳理宁波的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举措。 高标准实施“一号工程” 推进数字经济三年倍增 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抢占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近年来,我市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条主线,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我市数字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龙头企业带动辐射缺失、数字经济人才的虹吸效应、产业发展的马太效应、部分企业因规模和结构不能列入国民经济统计等原因,和深圳、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成为我市短板。2019年,宁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同比增长14.8%,占GDP比重为5.64%;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占全市GDP比重近1/4(24.69%);深圳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为27828.6亿元,居全国首位,增加值为1597亿元,同比增长18%。宁波和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数字经济规模差距很大。 后疫情时期,宁波把握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经济复苏重要窗口期的政策机遇,迎难而上,高标准实施“一号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数字经济三年倍增尤为迫切。要以浙江省全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提升战略高度,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战略,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港航贸易、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大力创建中国特色软件名城,推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区、制造业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商贸数字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将宁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实现效率倍增 强化顶层谋划,提升思想认识,建议加快制定出台“深入实施‘一号工程’,推进数字经济三年倍增”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全市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积极谋划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强化宁波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区县(市)、市级部门、管委会的沟通和协调,以更高标准、更硬作风、更实行动推进“一号工程”,全市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工作落到实处,实现效率倍增。 二是壮大创新载体,实现能力倍增 按照《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使命,打造优势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要求,强化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阿里宁波中心、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引进,推进产业园区、创新平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优化产业生态,实现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及核心产业规模倍增。 三是开展精准引培,实现能级倍增 通过大力实施领军企业“雄鹰计划”、上市企业“凤凰行动”、中小微企业“雏鹰计划”等方式,鼓励领军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扶持企业开展资本运作、跨境投资和企业并购,提升综合实力。积极构建数字经济智能产业地图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实施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实现氛围倍增 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整合财税、金融、人才、土地等要素的扶持政策举措,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资源要素向宁波集聚。 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新时代和科技竞争、产业竞争的新赛道。宁波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积极布局,抢抓先机,联合行业巨头启动“5G+工业互联网”试点,着力用新技术、新场景发展自主可控的5G+工业互联网产业。 目前我市已围绕纺织服装、汽车汽配、智能家电、高端装备、能源石化等多个行业领域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打造了5G+AGV、5G+远程协助、5G+机器视觉等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应用场景,为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我市“5G+工业互联网”也存在着诸如工业互联网的集成能力不足、垂直行业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有难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高端要素缺乏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要主动顺势而为、求新求变,加快“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一是要加强“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建设 结合5G独立组网,开展新型网络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和应用,升级改造工业企业内外网。加快5G独立组网的基础网络建设,构建低时延、高带宽、广覆盖的5G网络,率先在重点产业园区、工业龙头企业区域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加快工业企业内网改造,支持龙头制造企业、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企业内网络测试环境和测试床,开展面向工业互联网的5G网络技术试验。推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宁波二级节点与国家顶级节点互联互通、上线运行,实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制造业领域各环节的创新应用。加快构建安全保障,建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向工业领域延伸。 二是要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推动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阿里中心等创新载体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面向操作系统、标识解析、安全集成等领域的技术性基础平台和面向测试验证、沉浸式体验、培训推广、孵化对接等内容的服务性基础平台。聚焦宁波重点行业、块状经济,深耕垂直领域,培育认定一批市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基础平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支撑的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外链”,带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全面对接。 三是加快拓展融合与应用推广 推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软件上云,引导我市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中小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等环节的多方协同及智能化管理。推动企业上云向深度用云发展。鼓励各类开发者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一批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一批应用价值高、带动力强的行业通用工业APP,一批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工业APP。拓展“5G+工业互联网”行业试点。进一步深化在能源化工、电子信息制造、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聚焦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运维服务等重点环节,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 四是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 推动融合产品研发应用,加快工业5G通用网关、可信5G边缘计算网关等通信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AGV、机器视觉等领域5G模组试用和商用进程,推进工业领域5G网络切片标准制定和工业数据采集等方向技术的突破应用。支持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通信运营商、智能通用模块制造商等,为工业企业“5G+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技术集成与系统集成服务,鼓励引导优势资源联合创建系统解决方案总集成商,推进集成商从提供网络运营向提供企业内外网整体升级改造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从提供软件研发向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依托高新区鲲鹏产业生态园建设,打造宁波鲲鹏创新中心,构建立足宁波,面向全国、全场景的鲲鹏计算信息产业创新高地。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国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 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内涵与抓手 一、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内涵理解 宁波所要打造的“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不同于制造业产业集群,是一个城域的概念,是宁波城市主要功能定位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以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核心,以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以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为目标,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成长活力迸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效、行业智能化程度高、质量品牌效益强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国际领先的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基地和全球制造业优质资源要素集聚的重要节点城市。 具体而言,其内涵包含四个层次:一是制造,是发展基础与核心载体。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未来,宁波仍然必须坚持以制造业为核心,延续并放大自身特色,建立与国际化定位相匹配的有机产业体系。二是智能,是必然要求与关键路径。智能化是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包括两个层面:智能产业化,即将智能技术落地到产品及服务,形成规模化的先导产业;产业智能化,即应用智能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三是新高地,是空间格局与功能定位。新高地要求宁波必须突出重围,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链要素、创新链要素有效汇集的新兴集聚区;在功能定位上对高端创新资源具备突出的统筹与配置能力,并对周边区域形成一定辐射作用。四是国际,是战略布局与竞争目标。国际化是宁波发展制造业必须具备的战略视野,深刻辨析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危”与“机”,坚持走全球化下产业链耦合发展之路,主动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基于内涵剖析,我们认为,“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应具备六大特征:具有规模效应的先进产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具有强劲韧性的产业链条、具有世界前列的创新水平、具有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二、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的核心抓手 宁波要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可将协同推进“两城三区一林”建设作为核心抓手: 1、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积极构建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的单项冠军培育梯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培育路径。将擦亮、打响宁波“单项冠军之城”金名片,作为全方位提升宁波制造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关键抓手。 2、创建世界知名制造业品牌之城。重点推动“集群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构建完善制造业品牌链。紧密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着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质量管理水平及标准创新能力。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在全球化竞合中找准定位,立足国内大循环谋篇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3、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健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接续支持机制,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2.0版,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融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化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4、争创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重点推进鲲鹏产业园、集成电路“一基地三园区”、宁波软件园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能级提升,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商。加快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 5、构建世界级细分产业集聚区。聚焦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等国家级先进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打造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10条标志性产业链。高起点规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能级产业战略平台。 6、培育“科技企业创新森林”。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企业梯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引导和鼓励企业主攻行业细分领域,向“专精特新”发展。发展壮大“独角兽”企业,分类建立独角兽、准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三个培育库,实行动态跟踪服务。 进一步挖掘宁波工业数据价值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应用,工业数据从制造过程中的副产品逐渐转变为备受瞩目的战略资源,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宁波作为制造强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高度重视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工业数据共享应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此,要进一步挖掘宁波工业数据价值,充分释放工业数据资源红利。 一是推进工业数据高质量汇聚,加快数据资源化 加快摸清宁波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针对短板和不足,优先推动提升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企业加快采集汇聚融合工业数据。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优化企业信息系统,推动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的数据采集。支持企业建设大数据平台,构建城市“工业大脑”,加快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汇聚。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汇聚融合制造业产业链数据,形成完整贯通的数据链。 二是培育工业数据驱动新模式,推动数据深度应用 加快工业大数据在产品创新、产品故障诊断预测、供应链分析优化、产品质量管理分析等方面的创新应用。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用户精准画像,促进用户数据与制造流程数据的贯通,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定制化生产。大力发展敏捷供应链、共享制造等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支持“246”行业企业探索各具特色的数据应用模式,遴选重点企业数据应用标杆,推广典型应用。 三是建设工业数据交易平台,探索开展数据交易 鼓励建设宁波工业数据交易平台,结合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探索性开展权属清晰、安全可控的工业数据交易活动。出台鼓励政策引导工业企业通过交易平台购买数据,出售企业大数据产品和增值服务,让更多的企业机构参与到大数据交易中来,促进大数据资源的流通和价值挖掘。加快出台数据交易管理办法,界定各数据交易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数据分级分类机制,完善数据清洗规范,界定数据交易范围,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法治要求的交易规则。 四是加快数据权益立法,明确工业数据确权制度 数据产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归谁所有、数据由谁使用以及数据收益归谁。数据确权是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数据资产评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议国家或授权地方加快工业数据权益立法探索,界定工业数据权属,加强权益保护,构建起一个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业数据“所有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