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岳军:养猪老板转行种菇再创业

赵岳军改造的工厂化种菇库房。(余建文 摄)

    

    

    

    记者 余建文         

    

    深秋的黎明,风中透着寒凉。早上5时多,天还黑蒙蒙的,奉化区莼湖街道桐蕉司村的一处山脚下的菌菇场就透出了灯光。赵岳军和父母早早起床,在一排排菌包架上用剪刀小心地采收新长出来的袖珍菇。“这些菇几天就能长一批,要及时采收,等老了就不好吃了。”赵岳军说。

    若是放在几年前,赵岳军根本没想过自己会种菇。10年前,他从母亲的手里接过这个占地四亩的养猪场,可能这辈子就安安心心地养猪。猪场每年出栏1000来头生猪,供应宁海、象山等地,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

    变化突如其来。2014年起,浙江实施“五水共治”工程,赵岳军花了几十万元,对猪场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可改造完工没多久,2017年,街道按照上级规定,对辖区内的几十个小型畜禽养殖场开展集中整改和清退,赵岳军的养猪场开不成了。卖掉了剩余的猪后,看着空荡荡的场地,赵岳军突然意识到,自己失业了,“年近40岁没有了收入,可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怎么办?”

    就在他苦恼之际,街道农渔办主任袁柳杰带着宁波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海云找上门,“想不想种杏鲍菇?菌包由顺源提供,种出的菇由顺源包销。”“有大公司支持,我愿意干!”赵岳军作了决定。杏鲍菇需要在冷库中栽培,他花了近80万元采购设备,把猪舍改建成了11间冷库房,并到顺源公司学习菌包制作和杏鲍菇的栽培技术。根据估算,一个菌包平均产400克杏鲍菇,每个纯利润0.4元左右,一个冷库能放8000个菌包,如果栽培得好,效益还是蛮可观的。

    从养猪转行种菇,赵岳军开始二次创业。之后的一年里,赵岳军前后做了20万只菌包,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虽然自己的杏鲍菇产量不错,但收入远未达到先前预期,“这个品种市场供给量太大,价格一直在降。大厂还顶得住,但对我这样的小企业来说,很难走长远。”

    赵岳军又一次站在创业的“十字路口”。他天天跑市场,仔细调研各种食用菇的行情、发展走势,最后把目光聚焦到袖珍菇上。袖珍菇学名姬菇,是一种特殊的平菇,味道鲜美,在餐饮业中用量蛮大,“可在宁波当地栽种极少,基本是从外省进来的。”有着敏锐嗅觉的赵岳军发现了新商机。

    去年下半年,他从福建购入菌种,尝试攻克袖珍菇的栽培技术关。“袖珍菇对环境很敏感,冷热一有变化,菌丝就发不好,菌种还会死掉。”赵岳军说,因为有了种杏鲍菇的经验,他一步步试验,逐渐把技术难题都破解了。因为采用了工厂化栽培模式,自动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出产的袖珍菇质量好,产量也比普通大棚高出一截。

    袖珍菇从菌包制作、接种到后期开包出菇,需要40多天,然后每四五天就能采收一次,一个菌包能产多批袖珍菇。赵岳军说,一个冷库在生产高峰期,一天就能收半吨以上袖珍菇,批发价每公斤10多元,效益很可观,“收购商上门来收,有多少收多少,都不用我运出去卖!”接下来,赵岳军想趁热打铁,把生产规模扩大,并打造自己的袖珍菇品牌。回想这几年转型创业历程,他感慨道:“人要学会生存,就得适应环境,敢拼才有新出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