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库七阁”与天一阁:

​皇家藏书楼为何建成江南民居模样?

天一阁藏书楼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
专家合影
四库七阁与天一阁比较图(杨菁供图)

    

    

    

    

    

    

    1774年,乾隆皇帝的千秋大业——《四库全书》修纂已于一年前全面启动。皇帝此时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这套前所未有的大型丛书,该如何存放?

    宁波天一阁引起了他的注意。为纂修四库,乾隆曾下诏钦点江浙藏书家献书,以范懋柱为代表的天一阁范氏后人进呈书籍638种,为藏书家之冠。而范家的藏书楼天一阁,当时已经使用两百多年,“并无损坏,其法甚精”,名声在外。

    乾隆于是命杭州织造寅著前往宁波调查,收到了详述天一阁形制的奏折和图纸。宁波月湖畔这栋二层小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当年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坐北朝南,阁前凿池,阁用六间,前后通风,在江南民居的基础上为庋藏海量图书做了专门设计。

    很快,紫禁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的文渊阁、圆明园北部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清故宫文溯阁相继建成,它们均以天一阁为模板,为藏书而造,史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江浙二省也依样建成“南三阁”,即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修成后共抄缮七份,分别存放于这七座皇家藏书楼中,合称“四库七阁”。

    2020年11月5日,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故宫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北斗错落长庚明——四库七阁与天一阁藏书楼研讨会”在天一阁举行。此次研讨会聚集各地专家,重新审视七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术意义,也为藏书楼的研究者和保护者搭建了难得的平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在主旨发言中畅谈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大一统”与“多元共生”,强调保留地方文化多样性和政治上的统一在文明传承中的意义。他指出,天一阁和“四库七阁”正如李白诗句“北斗错落长庚明”,像北斗星和长庚星在空中共同闪耀;清代文化的魅力也正在于大一统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与交融。

    

    

    写仿江南: 从私家藏书楼到皇家藏书楼

    

    

    

    民国年间,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曾对故宫文渊阁进行全面测绘,出版了一套限量版《文渊阁全景》(中国营造学社1935年初版、1936年再版),包含珍贵的上色彩照、测绘图纸和藏书目录。在这套书的英文简介中,两位建筑学家说明了“四库七阁”与天一阁的关系,并写道:“在中国古代的藏书建筑中,这些建筑形成了一种单独的门类。”可以说,天一阁及仿照天一阁所建的这批藏书楼,在中国建筑史中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类型。

    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杨菁自2012年起开始对“四库七阁”的数字化测绘,已相继完成承德文津阁、沈阳文溯阁、北京文源阁遗址的测绘。近年来杨菁和她的团队又对宁波天一阁进行了测绘工作,并着手“天一阁范式藏书楼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杨菁表示,“四库七阁”都是“天一阁范式”的藏书楼,即便“内廷四阁”选址北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写仿江南。奉命前往宁波调查的杭州织造寅著在给乾隆帝的奏折中详细描绘了天一阁的设计,如设置六个开间,取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又如上下两层俱设门窗,“两面贮书,取其透风”,这些都是有别于一般民居、为藏书楼而设计的细节构思。此外,天一阁的空间序列关系——假山-水池-平台-藏书楼-花台-假山——在七阁里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反复出现,尽管根据实地情况不同有微调,但反映了对天一阁总体概念的模仿。

    寅著这份带图纸的奏折拉开了北至盛京(沈阳)、南至杭州七座藏书楼写仿建设的序幕;并且以浙东为中心出现了一批以天一阁为原型建筑的私家藏书楼,把这波藏书楼热潮推向高峰。杨菁指出,天一阁在中国建筑史中构建了海量藏书的藏书楼类型。

    

    “北四阁”“南三阁”今何在?

    

    

    位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无疑在七阁之中规格最高,歇山顶、琉璃瓦,地位不凡。然而在故宫一众建筑中,绿墙黑瓦、六(双数)开间的文渊阁仍显得特立独行,这一形制便源自天一阁。文渊阁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库全书》总纂官陆锡熊楷书《御制文渊阁记册》明确指出“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

    会议上,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赵鹏介绍了故宫文渊阁建筑的现状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他指出,文渊阁的彩画、裱糊等反映出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浓厚的藏书楼韵味。近期,文渊阁将开展全面的调研,为以后的研究性保护项目做好前期科研工作。此外,文渊阁彩画精美,颇具特色。目前故宫古建部已经在积极整理勘查、积攒彩画小样、整理信息,或将整理出版、做数字化复原。

    位于沈阳故宫内的文溯阁于1782年建成,在“四库七阁”中地理位置最靠北,富有皇家园林建筑的特色,与“内廷四阁”中的其他三阁也颇有差异。沈阳故宫文溯阁与北京故宫文渊阁的建筑是“四库七阁”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据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李声能在会上介绍,清代盛京皇宫充分体现了满洲早期建筑的色彩,它的特点是分期规划、多元文化融合。文溯阁兼顾行宫的用途,以满足皇帝东巡期间的使用需要。考虑到地势和空间因素没有设计江南景观中的水景和假山,这也是文溯阁和其他阁的显著差异。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内廷四阁”中最早建成的一座。乾隆皇帝自述:“命仿浙江范氏天一阁之制,先于避暑山庄构文津阁,次乃构文源阁于此,月台则又仿文津而为之也。”据承德市文物局古建园林管理中心副主任于洋介绍,在2010年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前,文津阁内部曾被改建,一度作为招待所使用。维修工程开始后,拆除改建的部分,先后进行了碑亭复建、门殿修缮及藏书楼屋面、装修、书架复原工程。根据历史资料比对,文津阁外部形制和沈阳文溯阁相似,内部结构则与故宫文渊阁相近,团队曾赴沈阳和北京两地考察,并比照国家图书馆藏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书架和函套制作新版。修缮完成后的文津阁计划于明年对外开放参观。

    文源阁位于圆明园水木明瑟景区之北,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原雍正“四达亭”基址上仿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有大量仿建建筑,文源阁是其中仿建江南建筑的重要景点。咸丰十年(1860)十月,圆明园文源阁建筑和藏书均毁于英法联军战火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文源阁再次遭到土匪官兵的趁火打劫。民国时期,文源阁物料又遭遇无数次土匪官兵偷盗强抢。目前文源阁仅残存灰土台基和部分叠石。

    杭州文澜阁是江南唯一保存下来的皇家藏书楼,“南三阁”中另外两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均在天平天国战争中被付之一炬,而文澜阁在太平天国占领杭州期间作为军营没有被烧毁,但还是破损、楼宇半圮。浙江省博物馆党史部主任梅丛笑在会上介绍了文澜阁的保护现状。文澜阁位于西湖孤山南麓,隶属于浙江省博物馆,经过2006年的修缮,目前已经恢复了藏书楼及周边院落的面貌,并对外开放参观。

    文宗阁位于镇江金山,文宗阁所在院落毗邻金山行宫,现存唯一历史图像为《两淮盐法志》中的“文宗阁图”。“四库七阁”以水立义,喻示水流不息、文脉不断,乾隆皇帝希望四库全书能长久地保存下去。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澜、文汇六阁中间一字皆含“水”旁,但文宗阁为何“缺水”?镇江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研究馆员徐苏表示,文宗阁独处江中,不言水而水源充沛无穷。乾隆在御制诗中有“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诚以庋此文”的解释,既与镇江的地理形势相合,又与以水喻阁的意思相符。

    

    北斗错落长庚明:“天一阁范式”

    

    

    在“四库七阁”之外,针对天一阁自身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张亮结合文字、图像等历史记载,发表了对天一阁历史环境的还原推测和演变研究成果。

    他重点讨论了明中期到清代约260年间范氏司马第的四至范围,制作了模拟复原图,并从中分析藏书楼和私宅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地择东南——因东南角相对开阔,进出方便,又考虑到东南角是文昌位,与风水五行吻合;附加庭院——因为无论是“四库七阁”还是天一阁,藏书楼都是后来增加的建筑,需要在一个相对空旷且独立的场地。

    张亮还考察了近代以来天一阁附近的环境格局。1933年的天一阁大修奠定了现在天一阁的基础格局,后来逐步建设东园,纳入范氏故居、范氏余屋、秦氏支祠,建设南园和书画馆等。他指出天一阁是不断生长的模样,但仍暗合了原来范钦的思路:地择东南,相对独立——例如陈从周设计东园,便是尽量让游客往东园汇聚,独立于书库。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郑殷芳从世界遗产语境探讨了对天一阁遗产价值的认识。她指出天一阁藏书及其管理理念、天一阁的建筑形式及园林景观,在我国藏书史、建筑史和文化史上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地位,其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应当受到全人类的珍惜和保护。天一阁自创建以来,其建筑和园林基址未曾改易,建筑形制和园林景观因循旧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较好。

    最后,与会学者通过了关于“天一阁范式”藏书楼的共识,认为天一阁深刻影响了数百年来官私藏书楼的发展,“南北七座皇家藏书楼仿照天一阁制式而建,与江南一批私家藏书楼交相辉映,其影响甚至远播日本、韩国等东亚汉文化圈,在海丝之路中体现了文化价值。这些古今中外的藏书楼共同构成具有独特思想、建筑、艺术、人文、美学价值的‘天一阁范式’藏书楼体系”;而“研究传播以‘天一阁范式’为核心的传统藏书楼,能激活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推动传统藏书楼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民族记忆的永久见证”。学者们建议,以“天一阁范式”为纽带,加强天一阁与“四库七阁”以及各地现存藏书楼管理机构的联系,建立以定期交流、共同研究、协力保护、广泛弘扬为宗旨的保护与传承的合作机制。(澎湃新闻 彭珊珊) 

    

    本版摄影 周建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