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市政协委员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献计献策

(丁安 绘)
身穿马甲的志愿者风雨无阻测体温、查绿码,把好社区的小门,守护自己的家园,成为疫情期间一道特别温暖的风景。
管理部门走进社区为居民养犬办理相关证件。(丁安 摄)

    

    

    

    

    

    

    编者按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是否有效,关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

    上个月,市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基层治理现代化若干问题。之前,3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5个课题团队,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展开广泛调研,围绕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推进执法进小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大数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版集中展现调研组的成果和委员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市不断夯实治理基础,强化风险源头防控,提升服务群众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宁波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具有重要意义。今年7月上旬,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15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中,其中之一就是“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基层治理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记者 何峰

    

    ■提升基层协商民主实效,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

    

    

    象山发端的“村民说事”、海曙开创的“开放空间”、镇海的居民自治互助站“家人治家”、鄞州的“共识论坛”、慈溪的“微项目·微自治”……这些富有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方式,你是不是参与过,或耳熟能详?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基层协商民主是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的基础和重点。近年来,我市积极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拓宽参与面,涌现出一批颇具特色的基层协商民主品牌。“村民说事”等已经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成为基层治理的“宁波经验”。

    基层协商民主在我市已落地生根,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调研中发现,对照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基层协商民主广泛性不足、主体主动性不强、民主制度化程度不高等三方面的不足。

    “比如,一些村(社区)存在选择性协商现象,避重就轻,刻意回避矛盾,倾向于选择一些容易解决的议题进行协商,对那些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者需要上级部门介入的问题则选择性回避。”参与调研的委员直言。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市基层协商民主的实效?计允斌委员在代表课题组发言时说,“在理念上,回归协商民主的民主性;在程序上,健全协商民主的操作性;在策略上,调动协商民主的参与性;在能力上,保证协商民主的匹配性。”

    群众参与进来,协商才会真正有实效,因此,如何调动协商民主的参与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选择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如物业管理、劳资社保、垃圾分类、停车困难、土地承包流转等,调动群众参与协商民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调研报告指出。

    “群众最实际,也最讲究实惠,一旦他们发现基层协商民主有用有效的话,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计允斌说。

    

    ■发展社会组织,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

    

    

    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风雨无阻测体温、查绿码,把好社区的小门,守护自己的家园,成为疫情期间一道特别温暖的风景。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单元。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专门对我市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市社会组织通过协商、调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类活动实现扶贫帮困,通过文体类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疫情期间,全市有1351家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宣传动员,1602家社会组织参与排查管控,4003家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调研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市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的贡献。

    但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和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以及社区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较,我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能力较弱、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需求匹配度不高、政府政策空间与支持力度有所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吴道涛委员代表调研组建议:以深化党建为引领,以分类治理为基础,以提升能力为抓手,以多元投入为支撑,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建一核多元的协同治理生态,党建是引领。调研报告指出,要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城乡社区治理体系,“要提升社会组织党建质量,通过‘党建+’实现引领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果,提供党务党建、场地资源、需求对接、公益活动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通党组织‘管’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理’社会事务的作用环节。”

    

    ■推进执法进小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小区治理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内事务处置不当可能会导致矛盾升级,进而引发严重社会后果。

    近年来,为解决住宅小区内的矛盾和问题,我市积极探索开展执法进小区工作,努力推动形成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

    目前,我市已编制形成《居民小区易发违法事项执法清单》,集中力量开展车棚车库住人、不文明养狗、违章搭建等违法事项的专项执法行动,同时注重宣传教育,用典型执法案例促进居民文明规范居住行为。“通过积极推进执法进小区工作,不少基层矛盾纠纷在社区得以化解,对新增违法事项也形成了有效遏制。这些专项执法行动和小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调研的反馈情况看,老百姓的获得感很强。”参与调研的委员王雯说。

    委员和专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不易察觉或者群体性违法事项仍有滋生,如私拉电线用于新能源车充电、违规改动房屋结构、违章搭建阳光房、违规养犬等。

    小区基层治理工作如何更好开展?课题组建议:完善机制保障,持续创新治理手段;积极主动作为,发挥执法刚性作用;开展专项整治,稳步有序解决存量违法难题;加强源头预防,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执法进小区,效果看得见。但调研组认为切不可搞一刀切,要因小区而异,分类施策。“如对新交付小区,要适当增加执法供给,量身制定‘装修管理规约’,将违法事项遏制在苗头阶段;对矛盾问题多发、基层管理较薄弱的拆迁安置小区、城乡接合部小区以及无物业小区,要适当前移执法窗口,不宜过于依赖自我调节,及时通过执法介入解决小区管理重点问题,因地制宜推动打造以法治为主、辅以德治、促进居民自治的新路径。” 王雯建议。

    

    ■开发利用好大数据,生活更安全也更智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但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缺乏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顶层设计、缺乏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中大数据的利用、缺乏大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时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参与调研的委员说。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面对短板,如何破题?调研报告针对性开出了药方:加强社会治理大数据工作的领导、完善社会治理大数据的系统规划、拓宽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和拓展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

    “大数据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和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做好社会治理大数据的收集整合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陈勇委员代表调研组发言时建议,首先要促进政府内部数据的整合,各部门内部数据碎片应转化为统一的形式,部门间的数据应结合为联通的整体。其次是加强政府外部数据的融合,促进与互联网、社会机构的“由外而内”合作,积极纳入公共事业单位、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数据。

    拓展社会治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也是重中之重。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大脑平台场景架构,上线智慧公安、智慧市场、智慧安监、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应用模块,为基层治理提供数据依托,也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比如,交通拥堵、道路安全是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数据治堵、数据执法等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应整合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的数据,建立市民一站式智能交通服务网。”参与调研的委员建议。

    

    ■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村社要守好第一道防线

    

    

    公共安全事件给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社会稳定大局带来严重威胁,而村(社区)就是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第一线和主战场。

    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年我市不断强化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网格覆盖的排查体系、层级指挥的应对体系等建设,目前全市已有5万余人的网格管理队伍在村(社区)开展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处置工作,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已有显著增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市各村(社区)行动迅速、广泛发动、防控有力,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参与调研的陈海英委员说。

    我市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是否已经可以高枕无忧?调研报告直言,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方面,基层组织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足、统筹能力不足、保障能力不足和指挥能力不足。

    调研报告指出,“当前,村(社区)需要防范的公共安全事件类别多样,但是现有的应急预案、物资储备、避灾场所等主要针对常见的台风、洪涝灾害以及火灾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时,我市86%的村(社区)无预案、无物资、无专业技能。” 

    增强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也是构建公共安全事件防控体系的坚实基础,调研报告建议我市各级各部门要把增强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完善工作格局、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充分挖掘资源、做好充分准备和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报告建议。

    提升应对能力,物质保障是基础。报告指出,要做好系统谋划,加大经费、物资、场所等方面的投入,“按照公共安全事件类别,分类编制科学合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村级应急预案。由乡镇(街道)统筹,加强村(社区)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物资储备,并指定专人维护、更新。加大对技术和资金的保障力度,加强避灾场所的建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这些年,宁波打造出了“小微权力清单”“俞复玲365工作法”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基层治理品牌。如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市提出了“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目标。政协委员的真知灼见必将有效助力我市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