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始知真放本精微”

——李采姣的花鸟艺术


《心永恒》 李采姣

《非人间俗物》 李采姣

《不挠》 李采姣

    汤丹文

    

    10月11日,李采姣在宁波天水家园画室外的20多朵昙花次第开放,这已是庚子年第五波花事了。3天之后,花事女主人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甬上三境——李采姣花鸟作品展》,也如昙花盛开,轰动京华一时。

    对宁波画坛来说,李采姣是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的国画家。这个画展也是中国美术馆今年第一个个人画展。

    观展之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评价说:“李采姣把南方特别是海派、浙派的写意花鸟笔法融入跟传统的对接之中,她的笔墨既老辣苍劲,也蕴含春雨般的抒情柔润。”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认为:“李采姣的作品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传统功底。她将自然之美与人文艺术完美结合,作品呈现出气象万千的创作风貌。通过她的作品可以看到生命力的绽放,看到花鸟画内在的能量,看到美对人性的抚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更是认为,李采姣的花鸟画作品,既在传统的经典造型中寻找感觉,也在大自然的客观对象中观察寻找其本质特征。“在两者之间,通过自己的迁想妙得,来进行夸张变形,也就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花鸟画作品风格。”

    李采姣是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一名教授,花鸟画博士,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但很长一段时间,她的专业是服装设计和服饰文化。那么,她是如何苦心孤诣,一路前行,成为中国花鸟画界的创作中坚呢?

    

    个人简介:李采姣,艺术学博士,宁波市哲社科青年学科带头人。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和旅游部一级美术师、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8年至2011年艺术访学日、韩、法、意、德、奥等欧亚20国。出版有《甬上三境——李采姣花鸟作品集》《李采姣花鸟画集》《时尚化妆设计》等专著10部,在《新美术》《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等专业核心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美术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第六届全国青年美展。2020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

    

    

    李采姣,1973年出生于浙江台州的一个千年古村。村子靠海,以往男的打鱼,女的刺绣。李采姣的母亲就是一名台州刺绣高手。

    小时候,母亲常常把刺绣的活计带回家。看到绣片上那些花花草草、飞鸟鱼虫,小采姣也是心生欢喜。5岁的时候,她就会在绣片上歪歪扭扭打样,用圆珠笔画上鱼的图案。

    7岁时,爷爷带着李采姣拜村里60多岁的老先生为师学习书法。老先生的教学效法旧时私塾,李采姣写不好字,手心就会挨先生戒尺。这种严格要求,倒是成就了李采姣扎实的书法基本功。12岁,李采姣就获得了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至今,她还记得,获奖证书上有书法大家费新我题写的“墨苗争春”四字。

    上学之后,李采姣就开始了她学霸“开挂”的历程,但每到一个关键时刻,冥冥之中或有意无意之间,她总是能与中国绘画特别是传统的花鸟画不期而遇。

    她进入中师美术教育专业学习,遇到了山水花鸟画家陈野林,并在白描等方面得到他的指点。

    1991年,李采姣以总成绩第一的身份被保送至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就读。在当年新生的美术比赛中,她又得到山水画家劳坚清的垂青。4年大学生涯,除了历史专业外,她还修完了4年的美术课程。

    1995年,作为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她本有留在杭州工作的机会,但为了爱情,她来到了当时的宁波师范学院宣传部工作。

    1998年,李采姣不满足于当时虽安逸但波澜不惊的工作,起了考研的念头。

    李采姣是率性的。一天下午,她在办公室里的一期《人民画报》上看到了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华梅与学生一起研究绣片的新闻照片。华梅老师慈祥和蔼的面容,让李采姣认定这是个好老师。当天下午,她就用挂号信寄出了自己的国画和刺绣作品,并如愿以偿地成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专攻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

    李采姣的选择没有错,在天津美术学院,华梅老师不仅在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专业方面言传身教,还带她认识了同在天津美院的中国写意花鸟画大家霍春阳。于是,李采姣又多了一门师从霍春阳的花鸟画功课,国画系的专业课、专业教室中当然也留下她苦读的身影。

    21世纪之初,李采姣回到宁波大学当时的艺术学院任教。教课之外,李采姣给人的印象更多是一位活跃的时装设计师。2002年,她成立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2004年宁波第八届国际服装节举办期间,她在阳光广场举行了“罗蒙·浪漫之约”个人时装发布会,一时观者如堵;随后,她创立了个人自主服装品牌“SHESHEMAN”……

    顺着这样的发展势头,或许会让李采姣成为服装设计界的翘楚,但转变发生在2008年。那年,她得到宁波大学王宽诚基金会的资助,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大阪大学,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岩彩画。岩彩画由矿物材料作画,类似工笔重彩,最早由中国的敦煌传到日本。

    在日本,李采姣参观了上百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有时白天看馆创作,晚上写见习日记。当时,她最大的感受是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他们天生具有一种溯源的精神,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较劲与顶真。”

    此时的李采姣对一代国画大师潘天寿有关花鸟画的深情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吾国花鸟画,至少有近四千年的悠长历史,它的发展过程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它的崇高成就也是无人可以比拟的。这是一株灿烂的极乐天国中的奇花……全世界人民的宝物。”

    如何传承花鸟画这一民族瑰宝?2009年李采姣归国后,立下专攻花鸟画的决心。2013年,她过五关斩六将,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花鸟画研究方向(艺术实践类)博士。

    

    (二)

    

    

    “画者,文之极也”。一位画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和文化,无法成就为一位大师,其画作也注定是苍白的。对李采姣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一直浸润在校园的学术氛围之中。与李采姣交谈,不时让人感到她迸发的思想火花。

    李采姣自号“三境庐主”。她说,此“三境”为诗境、情境、心境,也是她心目中花鸟画创作的三重境界。她说,在诗境之中,花鸟小写意是抒情诗,没骨画是朦胧诗,而捭阖纵横的大写意则是边塞诗。

    她说,所谓情境,则是由景生情,在豪放与精微之间;心境,则是由情达意,在空灵与虚实之间。最终此三境,都要达到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中国艺术的灵魂,那就是意境。

    早年,李采姣的花鸟画创作倾心于没骨画。没骨画始自五代徐熙,历经宋徐崇嗣、赵昌之发扬,画风渐成型。画作轻淡野逸,不华不墨,以丹铅叠色渍染,世以其无笔墨气,号“没骨体”。

    李采姣之所以选择以它入手,有自己的小心思。一是她认为没骨画的风格与自己的心性比较相合;二是想以此对自己作一挑战——因为没骨法中特别讲究水、色、墨、形四者的高度统一,是极其难以攻克的。而毕其功于一役,则可解决技法上的问题。

    对花鸟画创作的“收放”,李采姣也以一位曾经设计师的精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花鸟画,即使画一朵花,也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要严谨、精确、精细。她引用了苏轼的一句诗“始知真放本精微”来表达自己对大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看法——花鸟画离不开图式临摹,更离不开与生命自然的目识心记。

    对于花鸟画作品的好坏,李采姣提出了以“一观气象,二看关系,三品细节”来论定。她说:“所谓气象,就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及画家想要深刻表现的主题思想和文化精神;所谓关系,则是指作品浓淡、虚实、空白、聚散、节奏等要素在画面上的合理布局;而细节,则看其在用水、用墨、用色、用线上是否讲究,是否经得起推敲。”

    在论文《中国花鸟画的“节”与“结”》中,李采姣表达了自己花鸟画创作上的心得:“节”是实指,是指物体与物体相连时的突出部分;在表现时,对象的形式不美,不甚入画,但又不能彻底脱离它,所以要画家经过巧思、深思,来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而“结”则是虚指,是“结合”“融合”之意。引申到中国花鸟画上,意思是传统花鸟画一定要从怡情、自得其乐的古典理解中解放出来,要画出“以小见大”的大格局、大境界来。

    李采姣在花鸟作品集中,她曾豪放地自题道:花也罢,风也罢,月亮也罢,雪也罢,风花雪月笔墨生;水也好,山也好,翎毛也好,果也好,万物回眸尺牍开。这种豁达心态,正是她对花鸟画创作理论深入思考后的放下。

    在这次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中,李采姣一下子拿出59幅花鸟作品,让人们眼前一亮:这些画作分花卉、蔬果、鸟虫、海洋、胡杨、鸡冠花六个系列,既有大写意、小写意,也有没骨、勾线淡彩等等。而作品呈现的气象万千的生命能量以及把生活美学融入其中的个性风格,让人感到她的创作又进入新的境界。

    

    

    (三)

    

    

    笔墨当随时代。

    如果把李采姣的艺术追求囿于单纯的学术和技巧方面,显然是片面的。对李采姣而言,花鸟画创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作品精神气息与时代融合上的探索,是她不懈的追求目标。

    李采姣曾说,花鸟画并不是常人所认为的案头把玩之作,“花鸟画要用比兴的手法,来反映内在思想。”

    她认为,写意花鸟画发展到现代,其形式、构图、程式等都已相当成熟,甚至有些僵化,社会上陈陈相因的作品很多,缺少那种既有时代精神风貌,又有传统笔墨功夫的鸿篇巨制。

    中国花鸟画创作到底该如何革新——是托古改制,师古人?还是向自然学习,师造化?抑或是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外来艺术?在李采姣看来,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创作实践中,李采姣正是这样做的。这次中国美术馆画展的作品集,李采姣选取的第一幅作品虽然是没骨画,却是一张以鸡冠花为题材的《倾艳》。

    鸡冠花在历代花鸟画中是极少入画的,最多是辅助花卉。但在李采姣的花鸟画作品中鸡冠花却大量地出现。

    李采姣告诉笔者,她之所以选择鸡冠花作为题材,源于四明山的一次“艳遇”。2010年深秋,她去四明山写生。在一间老屋石墙的缝隙间,一枝鲜红的鸡冠花倔强地“迸发”出来,显得挺拔夺目。她心有所感:其貌不扬的鸡冠花在民间传说中有报恩和孝道之意;而众多鸡冠花的层层叠叠,中近远的构图,很能体现花鸟画的现代设计感;以山水画的构图融入花鸟画的创作,也许会让花鸟画显示出大的气象。

    在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的作品《心永恒》中,李采姣更是把鸡冠花与一本古籍的封面、几只飞翔的鸽子进行组合:土布蓝色的古籍封面“晕染”出江南的乡土味道,斜出枝的鸡冠花以没骨写意加工笔点染的画法,描绘了绽放时的盛况。飞翔的和平鸽使画面显得灵动,竖条“心永恒”之款识,更使传统文化意味浓厚。作品从构图到立意到布局,体现了李采姣一种浓浓的中国文化自信。

    李采姣的探索,得到恩师霍春阳的赞许。他说:“(李采姣)极其注重写生,故而能对新事物、新气象捕捉到位。近两年来,她一直在探索以‘鸡冠花’为原型的主题创作。她在鸡冠花上所运用的没骨、勾线、写意、水墨淡彩等各种技法的尝试,体现了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不懈追求之胆识。”

    在另一题材“胡杨”系列中,李采姣更是把时代与作品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在她看来,大漠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国魂象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创作的《始见金》《国魂》《不屈》《不挠》《不移》《不拔》《不渝》等胡杨系列作品,无一不是体现民族信仰、气节和品格之作。

    李采姣曾多次去新疆阿克苏的神木园以及内蒙古的额济纳旗胡杨林写生,往往一去就是十多天。在林中创作静思,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正因为有这种积累,她的这些胡杨作品技法娴熟,用笔、用墨大开大合,别开生面,又于洒脱中见沉稳,引得观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李采姣认为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开幕式上,李采姣特地穿上一件自己手绘的鸡冠花旗袍,身体力行,在众人面前践行她的艺术生活理念。如同她的画作,写意成分虽占多数,可依然带着鲜明的设计元素。

    很早以前,李采姣的花鸟画作品就被中国台湾的一家企业看中,作为创意元素,出现在他们开发的丝巾等产品之上。而当下,以李采姣花鸟作品为创意源头所开发的一些文创产品,也受到市场的欢迎。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李采姣把艺术传承视为自己的使命。她说,历史上,宁波曾出现过比较知名的花鸟画大家,如吕纪。“让下一代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生活习俗,富有时代气息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几年前,在她的推动下,她和17名学生一起通过68课时的学习,举办了“青蓝有信”——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5级美术学师生花鸟画写生与创作展,并出版了作品集。展览现场,她还和学生在20多米长的欧根纱上进行创作。这一切都是希望后来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今后的艺术道路和方向,李采姣认定了一条,那就是扎扎实实地走临摹、写生、创作的路子。她对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过的一句话深有体悟:“集大成而自创新格者,为上。”而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刘曦林也通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李采姣的美好祝愿:

    仙果没骨韵味浓,

    木石意写篆籀风。

    天生一个采花女,

    内美姣好舞长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