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余姚打好矛盾纠纷调解“老乡牌”

蛟川街道中一社区乡音普法调解室内,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李洁 黄程 摄)

    

    

    

    记者 黄程 通讯员 李洁 诸挺

    

    “大家都是邻居,又是老乡,楼下的损失适当给人家赔一点,也花不了多少钱……”不久前,在镇海区蛟川街道中一社区乡音普法调解室内,两位四川老乡因空调漏水产生纠纷。调解员牟大姐和刘师傅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做着双方工作。最终,在他们的调解下,这起拖了半年之久的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蛟川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常住人口4.5万,外来人口13万左右,占镇海区外来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各类矛盾纠纷在各村社区的外来人员聚居区并不少见,一些琐事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激化。

    上月,蛟川街道矛调中心在中一社区成立了镇海区首个“乡音普法调解室”,短短一个月,已化解矛盾纠纷58例,调解成功率高达98%。目前,调解室有来自四川、湖南、河南的调解人员6名。他们长期居住在辖区,有人大代表联络员、律师、企业员工、个体经营户,他们热心公益、为人正直,懂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调解技巧和社会威信。

    调解员牟大姐来自四川,已经退休的她经营着一家小店,和邻里街坊都十分熟悉,有一次管道漏水引发邻里矛盾,她得知后先后找到双方当事人,以老乡相同的语言、相似的风俗、相近的情感为切入口,拉家常、聊生活,“我跟他们说大家出门在外谋生活,都不容易,身在异乡,老乡就是兄弟姐妹,哪有协商不了、解决不成的事!我们这些四川老乡可别让人看扁了!”不到一小时,双方都亲近了许多,牟大姐于是趁热打铁,分析利害、耐心劝导,在和谐的氛围中,管道漏水问题顺利解决。

    与蛟川一样,余姚市泗门镇也有大量外来人口,其中居住、工作在该镇泗北村的就有1.4万人。当地也打出“老乡牌”,通过乡音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家门口。

    2016年9月,泗北村将原有的“泗北村和谐联谊会”升级为“泗北村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主要围绕新泗门人就业、就学和维权等民生问题开展各项服务,受到了新老居民的一致好评,被泗门镇评为“泗门榜样”——“和谐泗门”的守护者。

    老家在安徽蚌埠的崔玉田,是泗北村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的常务副会长,他在泗北工作、生活20多年。作为安徽老乡中的“老大哥”,崔玉田既帮他们介绍工作,又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最考验我们的就是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只有平时积累好口碑,赢得大家的信任,才能解决问题。”崔玉田说,有一年年底,泗北村一家小企业因合伙人撤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无法兑现工人工资,出现欠薪情况。联谊会得知后,马上联系到了企业负责人,经过了解、沟通、调解,最后成功解决。

    崔玉田说,今年,通过联谊会调解成功的老乡纠纷共有60多起,“这比联谊会刚成立的时候少了很多。联谊会里,有来自十多个省份的副会长或者理事,每个新泗门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老乡,矛盾纠纷逐年下降。”

    一位金牌调解员说,由于地域、文化、语言等差异,不少新居民在发生矛盾纠纷时,更习惯与同乡交流沟通,因此乡音调解员、老乡联谊会这类调解平台的作用就是用乡音、乡俗、乡情及时化解新居民矛盾纠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