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教育

以优质均衡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

广济中心小学201班的孩子与横街镇中心小学202班的孩子通过“云端”连线,同上数学课

◀宁诺附中学生在阅览图书

▲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自主课堂

北仑区梅山学校的学生快乐奔跑

    

    

    3年前,柯云熙选择在“家门口”的宁海黄坛中学读初中,今年成功考入宁海中学。当初选择城区学校还是黄坛中学时,柯爸爸十分纠结。在与同事交流后,他发现黄坛中学加入跃龙教育集团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加上学校离家近,接送方便,他最终选了黄坛中学。柯爸爸说,这些年从城区回流到黄坛中学的孩子逐渐多了起来,学校班级从12个扩至15个。

    这仅是宁波教育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宁波孩子选择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

    近年来,宁波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和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美好期待。

    宁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全市现代化建设中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内一流教育强市。在两个“率先”目标的引领下,宁波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全市投入资金14亿元,共完成改造学校104所,改造面积58.5万平方米,全市标准化学校达标比例为99.08%;全市适龄学前儿童入园率达99.8%,其中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90.9%;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33%;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3.2%......以优异成绩交上了一份优质均衡的高分答卷。

    2018年,宁波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满堂红”。2019年,江北区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

    

    城乡学校“抱团”发展,拓展优质资源辐射面

    

    

    前些天,在鄞州区首批基础教育集团扩容暨第二批基础教育集团挂牌仪式上,该区扩容3所初中校区、4所小学校区、5所幼儿园校区;新增14所小学教育集团、18所幼儿园教育集团。至此,该区共有59个教育集团,义务教育优质品牌集团化覆盖率超过一半。优质义务教育和省二级幼儿园覆盖率均达到八成以上。据悉,该区集团化办学规模在我省位居前列。

    “起初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因为我听说北校区(幸福校区)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都不及南校区(鄞州实验二小)。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所有的担心释怀了。”这是鄞州第二实验小学幸福校区一名家长写给校长的一封信。

    原幸福苑实验学校创办于1998年,曾经历了国有民办与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转变,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学校面临着学区老化、生源锐减、生命力下降等多个学校发展的痛点。

    3年前,鄞州区确立“抱团发展”的办学理念,组建了首批6个初中教育集团、9个小学教育集团、12个学前教育集团。其中,原幸福苑实验学校成为鄞州第二实验小学幸福校区。

    在短短两年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幸福校区在教育教学质量、校园环境等各方面发生质的变化。完善的硬件、流动的师资、互通的教研……如今,许多家长对幸福校区的直观感受充满了惊喜和赞叹。

    同时,鄞州实验二小近年来生源爆棚,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面临分流。借助集团化办学,生源在各校区内部调剂,被分流的学生人数大幅下降,满足了群众入学的需求。“同一个集团,同一种颜色;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精彩,无论沧海路校区、桑田路校区,还是幸福校区,都是实验二小。”这已成为鄞州实验二小教育集团所有师生、家长的共识。

    名校+新校、名校+一般校、城区校+农村校、中心校+农村校等多种组合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办好了市民家门口的学校,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群众满意度也不断攀升。

    随着区划调整,海曙区由8个街道拓展至17个街道(镇、乡),辖区内中小学数量增加了3倍。怎样加速城乡学校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2017年初,海曙区组建了海曙中心小学等5个教育集团,通过校长联席会议制度、骨干教师跨校交流、教研共享、学生互动等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海曙区,集团化办学并非“一拖多”,即仅仅依靠优质学校的“火车头”作用,而是启用“动车组”,给集团内每一所学校都装上“电动机”,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升。

    “横街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解法?”6月19日,在广济中心小学的一个教室里,一堂《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课正在进行,老师何帅娜向“屏幕之外”的横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提问,两所学校的80多个孩子通过“云端”连线,跟着老师走进迷人的数学世界。

    今年,海曙区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互联网设备改造,覆盖108所中小学、乡镇中心幼儿园和部分民办学校,保证每一对城乡结对学校都能够实现实时互联互通。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宁波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确定88所帮扶学校和104所受帮扶学校为结对学校,283所学校参加“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推动区域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师资在城乡间流动,促教育均衡

    

    

    如果说教育是一条鱼,那么校长、教师就是鱼的脊梁。可以说,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校长交流比例达到30%。从2017年起开展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至2020年已覆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近3年来,城镇和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以及薄弱学校交流累计1500余人,其中一级教师以上人数有800余名。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海曙区通过一位位校长安营扎寨,点燃一所所学校的办学激情。在海曙区,每位校长基本上有两所及以上学校的任职经历,不同学校的管理让他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广济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掌门人是黄铁成。2013年,时任宁波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的黄铁成到广济中心小学任校长。他把在实小开展的“创客教育”带到广济,使“创客教育”成为广济中心小学的一大办学特色,将其纳入自理、健体、国学、崇学、向美、博爱等七大体系的选修课系统,使之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板块。“小学生创客”的作品不断,先后获得30多个国家实用专利和省、市一等奖。如今,广济中心小学的“创客教育”已成为宁波中小学“创客教育”的一块招牌。

    除了校长流动,海曙区内教师的交流更多。流动一名教师,激活一门学科,培养一批领头雁。

    石碶街道宸卿小学的崔柳芳老师交流到洞桥镇中心小学。在洞小,崔老师担任数学教研组长。崔老师致力于对青年教师的梯队式培养。短短两年,数学教研组两名教师获区教坛新秀二等奖,成为潜力型骨干教师,刷新了纪录;5名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先后获奖20余次;数学教研组多次考核优秀,逐渐成为学校先进教研的代表。在这两年的交流中,崔老师也越来越优秀:荣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1篇文章在CN核心期刊发表、3篇文章获区一等奖、各级各类业务竞赛累计获奖6次、指导学生数学小论文省级刊物发表10篇、年度骨干教师考核优秀。

    优秀的师资是一所学校的基石,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师资。

    通过集团化办学,第七中学的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沈海明、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王霄迪、浙江省初中英语优质课二等奖陈红等一批骨干教师先后来到横溪校区(横溪镇中学)交流3年,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理念、新方法。同时,七中教育集团在各校区内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为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成立导师工作室,通过带徒的方式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2019学年,七中教育集团有近50人次获市级及以上教师综合荣誉、业务竞赛奖励。

    通过顶岗实习交流模式,农村学校新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城区优质学校派遣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实现优秀师资的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

    此外,积极落实宁波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坚持教师培养培训向农村学校倾斜,近3年重点培养近200名优秀乡村骨干教师;组织200余名乡村教师开展访名校活动;开展名师联片指导计划,辐射引领3000余名乡村教师。

    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通过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平稳有序地参与城乡学校之间、城区中心校与完小之间、乡镇中心校与乡镇完小之间的交流,使城乡校际的差距逐步缩小,让城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学有良教”,共同沐浴教育均衡发展的阳光。

    

    教育,促每个孩子全面个性发展

    

    

    在教育现代化日益推进的当下,如何彰显人的基本价值?宁波就是要让人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5年来,宁波积极推进学校育人治理体系创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建立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宁波坚持学校类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力打造适合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鼓励学校形成完整的学校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在宁波效实中学、镇海中学等一大批全国著名特色学校的基础上,推出“1122学校特色升级工程”,重点培育10所学术性普通高中、10个科创教育基地、20所学科特色高中和20所项目特色高中,让宁波成为国内一流高品质示范普高的地区。

    长板加强让普通学生踮起脚尖追梦。在惠贞书院,科技新苗培养项目已开展了10多年。这些参赛的孩子大部分并非“牛娃”,而是有特长的学生。通过各类实操磨砺,很多孩子在特长科目中成了“考不倒”,最为重要的是经历了科技新苗培养项目,这些孩子对未来的规划更为明晰,正在一步步实现升学、择业的理想。

    比如,参加首届科技新苗培养项目并获得特等奖的乌翛冰同学,从小就对生物很感兴趣,但他有点偏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科苗”培养项目组安排他去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跟着大学教授搞科研。江南大学的这个专业,不仅在国内排名第一,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通过“科苗”培养项目的助力,乌翛冰得以顺利考入这个梦寐以求的专业。

    据了解,惠贞书院高中部每届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科技新苗培养项目。

    在宁波,为孩子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学校越来越多。在宁波三中的新美术班从普通班中挑选出喜欢美术的学生,加长长板,提升专业课,同时还量身定制文化课的冲刺复习计划。

    五乡中学,提倡“一生一技”,其中乒乓球、攀岩、健美操和篮球项目特别突出,22名学生已成为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不少学生也因体育特长考入理想的本科院校。

    宁波外国语学校国际教育平台,创办至今已有8年,目前已成为全国正规办学的学校中,AP课(27门)最全最丰富的学校。这给原本“偏科”的学生非常大的选择空间。一名学生还以AP成绩申请剑桥大学,刷新了申请大学时的固有观念。

    为学生提供满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一切可能性的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让优质均衡的教育润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未来,宁波教育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成就更多人的梦想!

    

    图片均由宁波市教育局提供

    

    本版文字 蒋炜宁 史望颖 余晶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