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步迈向全民健康

美丽的鄞州公园

镇海区居民在西大河市民广场打太极拳

“最多跑一次”——奉化区人民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

北仑区郭巨街道各村、社区开展爱国卫生环境卫生整治

江北区慈城镇毛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海曙区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鄞州区云龙镇群众龙舟活动现场

    

    

    2019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1.66岁,户籍人口孕产妇零死亡,婴儿死亡率为1.34‰,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98.12/10万,报告死亡率0.76/10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连续多年均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宁波第四次高水平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现“五连冠”目标,并入选全国15个健康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宁波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随着健康宁波建设的持续推进,宁波人欣喜地发现,阿拉宁波越来越健康了。

    自2004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宁波市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全领域,把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来抓,着力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普及

    

    

    吃完晚饭,徐先生来到宁波市体育馆,此刻的田径场上热闹非凡,四个足球场上,运动健将们展示着矫健的身姿;塑胶跑道上更是人潮涌动,有的慢跑,有的快走……徐先生不由笑着感慨道:“宁波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健康了!”

    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宁波越来越普及了。这几乎是所有宁波人的共同感受。2019年度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19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0.03%,较2018年提高2.43%。

    而这健康生活方式得以普及的背后是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全民健康的重视,是各地、各部门为打造健康宁波作出的共同努力。

    为让广大市民树立健康理念、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宁波市健康办(市爱卫办)结合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等活动,借助移动电视、户外灯箱广告、社区宣传阵地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定期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重大传染病防控、病媒生物防制等科普知识,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市健康办设计印制了一批健康城市建设、健康素养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海报,发放到全市各社区、行政村和公共服务单位。

    为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健身好去处,这几年,我市加大了群众体育设施建设。2019年,我市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宁波奥体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8.6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三馆一园”建成投入使用,10个体育公园建设首次纳入市民生实事工程,于10月底全部提前完成建设并向市民开放;建成56个多功能社区运动场、足球场等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成功发布第二批11条登山健身步道;落实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实现体育设施项目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用,全市共有98个新建小区按要求同步配套建设体育设施,有效缓解“健身去哪儿”难题;启动数字体育建设,加快打造全民健身地图,全大市共录入数据10800多片场地。据了解,我市各类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行“免费+低收费”的模式,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并向社会公布体育系统开放场馆名录,全市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100%向社会开放。

    与此同时,我市还持续推进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普及全民应急救护技能。据统计,自2011年至2019年,全市累计应急救护普及培训206.7万人,累计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达34.58%。

    

    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医院医疗水平提升了,基层群众看病方便了,普通老百姓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宁波人有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宁波的健康服务能力越来越强了。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数同比减少67%,持续保持艾滋病低流行区水平,被列为全国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城市。结核病疫情稳中有降,麻疹、流脑、乙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处于极低水平,在全国率先启动消除丙肝行动计划。国家级慢性病示范区建成率达到了90%,数量和建成率位居全省第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指标均到达或超过国家标准。2019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达到96.07%,接受浙江省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全省排名第二。

    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1家,规划内设置卫生服务站525家,村卫生室926家,平均每5.4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每0.5万常住人口拥有一家规划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截至2019年底,重点人群在签人数共计120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69.7%。

    三医联动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开展。全市将30家县级医院和123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成为25个医共体。截至2019年底,301名市级专家常驻县级医院,312名县级专家在成员单位统筹驻点。托管医院门急诊人次较之前增长8.9%,住院量增长7.2%,三、四类手术比例明显上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共100家。

    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宁波在国内率先上线基于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医疗机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2019年,“互联网+诊疗”项目全年处方68.89万份,累计171.89万人次。“互联网+护士”服务项目由原先6种扩展至25种,平台入驻护士4000人,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近4000人次。“互联网+药品”项目向家医签约就诊患者提供慢性病用药配送服务,累计配送1305人次。

    与此同时,我市还扎实推进妇幼、老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推进安宁疗护省级试点、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省级试点。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医养结合机构37家,医养签约合作机制基本覆盖所有镇乡(街道),老年康复护理床位数7154张,达到每千名老人4.5张。

    

    健康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几天前,卢先生因病赴上海医院就诊,让他惊喜的是,看完病在上海就直接完成了医保结算,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回到宁波为报销医药费而跑断腿了。

    卢先生感受到的便利得益于宁波推进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作为首批长三角地区门诊直接结算试点城市,宁波率先开通与上海之间的门诊直接支付,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定点机构从3家增长至102家,实现了区县(市)全覆盖。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市参保人员到上海市门诊就医直接结算45989人次,发生医疗费1257万元;上海市参保人员在我市门诊就医直接结算2050人次,医疗费30万元。直接结算人次为与上海市合作的华东三省试点地市第一,有力缓解了群众异地就医“资金垫付、报销跑腿”的矛盾。

    这几年,我市的健康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不断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只是其中一项。

    提高医保统筹水平。我市在省内率先完成职工医保与生育保险制度合并,制定《宁波市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方案》,实现参保登记、基金征缴管理、医疗服务管理、经办和信息服务、生育保险待遇“五统一”,职工生育保险服务更加便捷、管理更加科学,为原游离于生育保险外的4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保障。

    完善医保慢病门诊保障制度。我市将高血压、糖尿病等12种常见慢性病纳入城乡居民医保慢性病门诊病种范围,新增药品1256种,达到1409种,门诊报销比例提高至60%以上,一次性配药量可达12周。全市可刷卡购买慢性病病种相关药品的医保定点连锁零售药店门店达到750家,方便参保人员就近配药取药。

    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大病保险市级统筹。我市制定大病保险资金管理办法,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其中一半用于大病保险,大病保险起付线全省最低,为医疗负担较重的人员进行二次补偿。截至2019年11月底,我市大病保险累计补偿11.6万人,补偿金额4.5亿元。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我市开展长护保险试点工作评估,启动长护保险试点扩面工作,增加试点服务机构数量,进一步探索完善长护保险资金筹集、需求评估、待遇支付、服务提供、质量管理“五大体系”。累计有1184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长护待遇,基金累计支付1775万元。

    

    健康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大气环境六项常规污染物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7.1%,PM2.5年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80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上升到83.8%;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采访中,有多位市民欣喜地感慨道: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这几年宁波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这几年,为了给广大市民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我市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举措。

    完善生态环境管控机制。出台了《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修订实施《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积极推进《宁波市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全市9.86万家固定污染源信息进行全面的排查和登记,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动态更新机制。完成全省首个 “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划分试点工作,重新划定全市54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提升市容环境品质。据统计,我市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599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7.7%以上,推进全市8个省级森林城镇创建,深化“一村万树”行动。“三江六岸核心区滨江绿道”“东钱湖环湖绿道”“鄞州区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绿道”入选为“浙江最美绿道”,“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入选为“2019中国新美步道TOP10”,宁海、奉化、象山焚烧厂建设全面启动,6个大型垃圾转运站全面投用,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12座,日处理能力突破1万吨,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

    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成小城镇综合整治任务。2019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全面实施源头减量、回收利用等七大专项行动。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实现基本覆盖,县市达94%。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实现负增长。2019年全市共投入“百千工程”资金20.6亿元,累计1222个村启动村庄整治建设;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2232个;年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2110个,覆盖率达85%。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行动。制定《2019年宁波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明确风险监测食品样品数量不少于每千人口1件、采集地产样品的比例不低于60%;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市所有涉农区县(市)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与此同时,我市还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市各地积极排查治理路口开口、绿化遮挡行车安全视线隐患,积极进行路口安全设施提升改造,推行安装来车预警系统。2019年,市交通部门督促落实高速公路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共投入1000多万元增设TS防撞垫、防抛网等交通安全设施,耗资1041万元对全市68座三级防护等级的公路桥梁进行提升改造。

    (陈敏 文) 

    

    本版图片均由宁波市卫健委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