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桂花节丰收场景 |
 |
“匠心弄”讲述模具故事 |
 |
志愿者参与改造老弄堂 |
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刘盈蓉 李松挺 供图 凌舟洋 厉晓杭 老弄堂是最具烟火气的地方,也是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 北仑大碶塔峙岙片区,由西岙、东岙、青林3个建制村组成,历来有“中国模具之乡”“桂花之乡”“杨梅之乡”的美誉。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就好似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塔峙岙的各个角落里……无论是根植于每一代人骨子里的创业奋斗精神,还是藏匿在深山老林里的“甜蜜”基因,都让人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无穷魅力。 对于拥有的精神财富,塔峙岙人有着清楚的认识。通过在家门口打造“锋领弄”“梅林弄”“匠心弄”等主题小巷,塔峙岙将前辈留下来的“财富”定格,既美化了家园,又让乡土文化温润了乡村的“精气神”。昔日老弄堂,在众人集思广益下,褪去单一的色调,焕发出斑斓的色彩。 ■老弄堂有了“新颜值” 近日上午,阳光正好,记者跟随塔峙岙社区党委书记董春燕的脚步,来到了位于东岙山村沿溪的小弄堂。远远看去,小弄堂两边的墙面被粉刷成鲜艳的蓝色、粉色、黄色……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夺目,与周围冷色调的民房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村庄增添了不少俏皮的活力。 走进这条名为“锋领弄”的小弄堂,记者眼前一亮:每一面墙上都有图文并茂的主题墙绘。“医路先锋”重现了医护人员为群众治病、下基层随访以及在抗疫中进行咽拭子采样的工作片段;“抗疫先锋”展现了辖区党员志愿者在战“疫”中驻守卡口、上门排查等工作场景;“党建联盟”描绘了北仑区卫健局机关党总支与东岙山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一起上党课,一起为群众服务的合作画面……在每一个主题墙绘之间,还穿插着“讲卫生、讲文明”系列乡风文明的宣传标语。 这条“锋领弄”长约500米,意义不凡,它始终在向过往的人们讲述“一群人守护一座城”的故事。 说到打造“锋领弄”的灵感,董春燕告诉记者,“区卫健局机关党总支和东岙山村党支部通过优势互补,下沉服务,让双方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墙绘上的每一幅图画,每一个文字,都是双方努力工作的“结晶”。 此外,借助区卫健局机关党总支的优势,双方党员志愿者在弄堂边上重新打造了一条健康步道,步道两边还设置了中草药基地、老物件展示区。其中,中草药基地展示益母草、蒲公英、芦荟等;老物件展示区则摆放了老缝纫机、老永久牌自行车。不少村民被焕然一新的健康步道吸引,茶余饭后来走走看看,放松一下身心。 ■唱响全民创意的“春天” 老弄堂玩出了新创意,这背后凝结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东岙山村党支部书记庄位平的带领下,村委会工作人员没少下功夫,挨家挨户做工作,说通村民积极参与:有的村民主动清理了堆放在门口的杂物;有的村民自行铲除了种在公园里的瓜果蔬菜;有的村民发挥所长,摇身一变成了弄堂的“泥瓦匠”“刻字工”“木匠”……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有三名村民正忙着给健康步道“装修”,而他们所用的“建材”全部取自于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据村民介绍,步道路口的石凳,是用溪坑里捡来的石头垒成的,“原本,我们还想在石凳上铺一层竹片,不仅看上去更美观,坐起来也更舒服。”为此,几名村民特地到附近山上砍来毛竹,细细地劈成竹片,并用火烤进行防腐防蛀处理。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村民拿着加工好的竹片,准备拼凑成板时,发现竹片有长短厚薄之分,很难做到平整。如果再用手工将每一块竹片削齐,耗时耗力不说,还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进度。 怎么办呢?一名经验丰富的村民出主意:“干脆买上几块木板,刷上油漆好了。”说干就干,果然,木板代替了竹片,不仅效率提高了,铺起来效果也不差,博得周边村民啧啧称赞。 在老弄堂的“装扮”中,区卫健局机关党总支和东岙山村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也没少花心思,他们分工协作,共同布置,动手在墙面上固定花架,种上绿色植物;用色彩鲜艳的油漆粉刷老缝纫机和自行车,让老物件变得活力四射;帮助村民清理弄堂,让弄堂整洁有序。 不仅如此,党员志愿者还通过DIY制作,变废为宝:收集堆积在村民家门口的废弃瓦片,整齐地叠成一个圆形,刚好可以用作健康步道边大树的围栏;村民家中多余的竹子舍不得扔掉,砍成一小段,摆放成一个形似小草的图案,用铅丝固定在弄堂两边的栏杆上,瞬间多了几分田园的气息……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曾经杂乱无章的老弄堂唱响了诗意的“春天”。在每个人的努力下,改变的不仅仅是弄堂,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弄堂有了新变化,全靠大家齐心协力。现在,我们再也不敢随地乱丢乱扔了,就怕对不起大家的辛勤付出。”村民陆阿姨说。 ■老弄堂流淌美丽乡愁 在塔峙岙,无论是忙于生产的大小模具企业,还是富有文艺气息的塔峙圃票证博物馆、音乐家姚关荣祖居,抑或是山林间成片的桂花树和杨梅树,都成为当地独有的乡村记忆点,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乡愁。 为了留住这些美丽的乡愁,同时也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塔峙岙又相继打造了“梅林弄”和“匠心弄”。其中,“梅林弄”位于东岙山村。每当杨梅成熟的季节,许多村民上山采摘杨梅,会路过这条小弄堂,“梅林弄”因此得名。“梅林弄”两旁皆是关于乡土小说家鲁彦散文《故乡的杨梅》内容的墙绘,描绘了杨梅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摘杨梅、吃杨梅、做杨梅酒的生动场景,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 据了解,塔峙岙每年都会举办杨梅节,通过杨梅王比赛、杨梅采摘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共赴一场杨梅盛宴。每当此时,“梅林弄”就好似一张“金名片”,蕴含着慕名而来的游客和返乡的人们寻味乡愁的“密码”。 青林村的“匠心弄”,则讲述了塔峙岙模具的前世今生。走在“匠心弄”的起点,弄堂边的几竿翠竹,仿佛在暗示此地系“曲径通幽”的好去处。往深了走,两边墙面上随处可见别具一格的“匠心”点缀:破旧的轮胎刷上鲜艳的油漆,装点单调的墙面;废弃的泡沫箱里种上绿植,让弄堂焕发生命力…… 这仅仅只是“开场”,“匠心筑梦”四个大字拉开了“重头戏”:从家门口的“小作坊”起步,步入“高大上”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快车道,每一面墙绘都通过文字和图画,向世人展示着一代代塔峙岙模具人白手起家、发愤图强、苦干实干的“圆梦”之路。同时,这条充满故事的“匠心弄”也可以算是塔峙岙模具产业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如今,许多曾经从这里走出去的模具人偶尔还会回来,重走一遍“匠心弄”,边走边唤醒记忆中尘封已久的乡愁。 酒香不怕巷子深,美丽弄堂未来可期。董春燕说,下一步,塔峙岙社区将继续通过城乡党建联盟的方式,结合自身特色,计划打造以“柿子红了”“音乐故乡”等为题材的主题弄堂,进一步延伸、丰富弄堂的内涵,让当地村民拥有更多体验感、获得感的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此邂逅美丽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