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落实的关键在于强执行

    

    

    戈岩平

    

    “要打通某某工作最后一公里”,近段时间以来,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各种大会小会讲得很多。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折射出当前抓落实过程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上级决策部署意图是好的,往往在执行中跑偏了,以致落实不力、执行走样。

    干部执行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现的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和党性修养,包括政策领悟力、实践结合力、团队协作力、持续创新力、协调沟通力、矛盾化解力等诸多方面。近年来,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干部执行能力有所加强。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与当前发展的任务、群众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相比,有的干部在执行力上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面上来看,干部执行力不强,往往表现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做选择、搞变通。其具体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几种:一是按部就班的应付式执行,有的干部表面看上去四平八稳,实质上是消极应付,抓落实促落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遇到矛盾绕着走,落实上级部署热衷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二是急功近利的选择性执行,有的干部习惯于从自身立场来解读上级指示和要求,有利益的事情抢着干,没利益的事情能推就推、能躲则躲,回避困难,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导致执行效果偏离政策既定目标;三是不推不动的被动式执行,有的干部工作热情不高、激情减退,思想消极、执行疲沓,被动执行政策和指令,缺乏主动承担意识,推一推动一动,有时甚至推而不动;四是照搬全抄的教条化执行,有的干部主观能动性差,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习惯于当“收发室”“传声筒”“二传手”,落实上级指示,不分析、不消化,不是把上级精神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机械式、教条式地执行,照本宣科,搞上下一般粗,甚至还美其名曰“贯彻落实上级要求不走样”。

    导致干部执行力出现偏差,既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更与干部自身政治素养、思想状态、政绩观念直接相关。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客观上让基层在某项特定工作上不能“满格运转”,很多时候往往疲于应付,加上有的地方考察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影响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内在因素看,主要在一些干部主观上存在三大偏差:一是激情退化。有些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挨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观念淡化。有些干部受到当前社会利益至上、物质第一等负面价值观影响较大,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逐步淡化,政绩观出现偏差;三是能力弱化。有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存在“能力恐慌”“本领恐慌”,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七种能力,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是抓落实、促执行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各级党组织还是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把提升执行力作为一种素质去培养、作为一种本领去历练、作为一种能力去塑造,在提升执行力中抓落实、促落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