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措并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益尝试


图为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模拟演练(资料图)

    

    

    编者按: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就业是第一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强调:要把它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争取使我们的大学生都能找到工作。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也要摆正。找到自己的定位,投入到踏踏实实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宁波各高校创新方式、精准服务,帮助毕业生及时就业和创新创业,多措并举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妥善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值得肯定。

    

    

    

    

    

    

    邱 叶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市场应变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通过不断加强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项目为引领,专业为基础,理论教学和创新成果为支撑,系统建设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孵化、校园文化等为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

    高校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系统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创新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首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始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其次,明确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建立双创教育组织领导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企业合作共建创业学院,出台一系列奖励引导政策和措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最后,形成“基地+平台+模块+窗口”创业教育模式,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学院创客空间—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社会创业园区的三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宁波工程学院现有“风华校区”“翠柏校区”“杭州湾校区”创业孵化基地三处,累计完成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652项,成功孵化创业企业283个,带动就业5000余人次。

    二、对接育人目标,构建多层次的双创课程结构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必然需要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高校要与时俱进,及时对接新时代人才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创业与专业的紧密结合,建立“必修—选修—辅修专业—3+1试点班”的递进式创业教学体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双创教育资源。

    以思修课为例,结合人生观、理想信念、时代主题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围绕职业道德中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进行专题教学,讲解当今时代自主创业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就业主渠道,列举本校优秀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大学生创业的必备硬件、创业方向和成功经验。面向新生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使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设结合专业的双创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并逐步形成特色团队项目为主线的双创模块课程群,开设创新创业精品通识课、慕课,建设创业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开放课程。

    三、开展实践训练,营造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

    开展实践训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高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加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力度,推动优秀创新项目的孵化与创业,通过面上普及、点上培育,形成以专业为基础、项目为引领的双创实践训练机制。以跨专业、多年级融合的方式建立“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重训练、三年级参赛事”的“金字塔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梯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设置供学生选择的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项目,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带动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生立项并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同时,积极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园等机构合作,共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拓展校外实践资源。(本文系宁波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以积极心态和行动面对就业压力

    

    

    王 震            

    

    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既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外力“帮助”,也需要大学生摆正就业观,努力“自助”,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面对就业压力。

    一、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做好两手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秩序的不断恢复,社会用人需求将逐步复苏,就业形势势必好转,就业压力将会有效缓解,对此要有充分信心。也应看到,国外抗疫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还将持续,就业市场的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学生一方面要做好随时就业的充分准备,积极求职应聘,另一方面也要摒弃“速战速决”的求职思想,做好拉长求职过程的应对心理和各项准备。

    二、合理设定就业目标,切忌好高骛远

    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是大学生的共同愿望,但“好工作”是一个相对概念,受制于自身能力、条件、就业形势等多重因素,最重要的是与个人兴趣、能力相匹配,最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否则,一份工作即便待遇优厚,如果超出个人能力之外或兴趣寥寥,也会因穷于应付而难有工作之“乐”,最终只能“高开低走”,耽误了事业发展。相反,一份貌似平凡的工作,如果兴趣所致,脚踏实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同样能成就一番精彩的事业。因此,大学生就业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而应在充分评估自身兴趣、能力、条件、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来合理设定就业目标城市、行业、岗位、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须知兴趣爱好是事业的持久动力,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

    三、摒弃等待观望思想,积极拓展出路

    高质量的就业从来都需要积极认真应对,疫情之下则更当如此。首先要“勤于思”,做好整体规划。结合自身实际、行业趋势、就业形势确定自己的就业创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求职创业规划和预案。其次要“敏于行”,做积极“行动派”。按照规划稳定推进,主动出击,切忌观望等待思想。要尽可能多地拓展就业创业信息获取渠道,及时关注就业信息、政策和指导意见。要熟悉线上面试、笔试等远程招聘方式,把握相关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珍惜每一次应试机会。对于求职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学校或就业部门求助,获得专业化的帮扶和指导。再次要“立于预”。鉴于疫情拉长就业过程的可能,可以考虑一边求职创业一边充实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能力,哪里不足补哪里,拓宽选择空间和能力,为日后择业就业、学业深造、出国留学奠定基础。

    四、着眼时代发展大局,不负使命担当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不仅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也迅速实现了各行各业的有序恢复。青年大学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越是面临艰险越要勇敢向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就业压力,青年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将个人事业发展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到农村、基层、西部那些最需要青年知识分子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与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同向同行。(本文系宁波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

    

    把好“精准关” 全力促就业

    

    

    楼巍华 宋 超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作任务,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各高校也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宁波工程学院把好就业“精准关”,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一、精准定位,全员助力毕业生就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了完备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机制,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动员教职工全员参与,构建了“领导主抓、处室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准确及时地掌握了每一名毕业生就业状态,多渠道拓展岗位资源,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

    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不断加强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就业工作业务培训,统筹12个校院就业信息平台,利用校友、教职工、行业企业等开发就业岗位和就业渠道,坚持把毕业帮扶、推进就业和提高考研复试通过率三项工作一并落实,坚持面上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线上指导与线下指导相结合、信息供给与指导帮扶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当下特殊时期内的就业工作队伍服务能力。

    二、精准施策,拓展多样化就业渠道

    学校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充分做好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组织报名和后续跟进工作。基层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大学校,是接受历练的大舞台。鼓励有意向参军入伍的毕业生携笔从戎,到部队锻炼成长。据统计,学校2020届毕业生共有20余人选择到部队接受历练。

    利用学校和各院系资源,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走访合作企业、校友企业、行业协会,不断挖掘就业资源。采取点对点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了解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特别是引导校友企业在用人招聘方面对学校毕业生的政策倾斜。位于杭州湾校区的汽车学院积极推动与吉利汽车、上海大众等公司的合作,联合培养汽车类复合型人才,汽车学院2020届毕业生中有1/4以上留在了新区工作。

    学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开展云指导、云宣讲、云招聘、云面试,组织校内外专业资源面向毕业生进行线上就业技能培训,搭建了完备的沟通交流平台,为毕业生带来就业机遇,也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三、精准服务,落实就业帮扶政策

    面向全校毕业生展开全覆盖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微信群、QQ群等方式充分了解深入排摸毕业生就业状况,全面掌握和关注每位毕业生的求职状态,精准了解学生就业服务需求。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需求进行分类施策,加强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精准管理,制定“一人一策”工作方案,为每位毕业生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就业政策宣讲咨询、简历制作和面试指导、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

    打造毕业生之家,做好全方位就业帮扶。利用翠柏校区闲置学生宿舍,打造“宁工毕业生之家”,为在宁波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为期一年价格优惠的过渡宿舍。联系对接宁波市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毕业生顺利享受“一次性就业补贴”“大学生购房补贴”“大学生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应的政策提供指导帮助。

    (作者分别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处长、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思政辅导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