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多年前的老骗术 为啥还能得逞

    

    

    

    朱晨凯

    

    近日,海曙公安发布消息,海曙区连发两起冒充孩子以报补习班需交纳报名费为名的诈骗案件:家长在社交软件上收到了自家“孩子”的好友申请,没多想就立即通过了;“孩子”提出参加学习培训的要求,看到自家“孩子”如此爱学习,家长卸下心理防备,汇款上万元;之后有所警觉,联系了孩子才知根本没这回事。

    冒充子女骗“培训费”,是十多年前的老骗术了,各地屡有曝光,宁波本地也不少。像上述两起诈骗案,很多网友跟帖“我也收到过”“多年前碰到过”“QQ上遇到过多次”等。

    反诈宣传铺天盖地,诈骗剧本也在不断翻新。一些“新鲜出炉”的骗术一经曝光,很多家长会在微信群、QQ群里传播示警。按理说,警方常抓不懈,信息及时曝光,家长们互相传播,不该有人上当才对。为啥冒充子女骗“培训费”这种老套路,如今还行得通?

    一些家长对孩子关心少,骗子正好钻空子。学习热情和上进心,罕有瞬时的“突如其来”,只有平时的“循序渐进”。一些家长日常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在“惊喜”面前,就容易失去判断力、降低警惕心。

    骗术没过时,也与一些家长投资教育的盲目心态有关。上述案例中,骗子假扮的孩子说“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来学校培训,需要好几万元”。触动受骗家长的,显然是“清华大学”这个关键词。为孩子的教育做投资可以理解,但应该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心态。家长只要向学校和老师求证一番,就不至于上当受骗。

    隐私泄露,也助长了老骗术“卷土重来”。家长没多想就通过自己“孩子”的好友申请,往往是看到骗子能准确报出孩子的真实姓名。不得不说,和过去的“群发”比,“进化”了的骗术更有针对性。骗子做“功课”,反映出备受关注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也暴露出这方面的监管力度不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