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地方高校科研育人的实践途径

    

    

    任 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科研育人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发展助推器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布局和市场需求更加紧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贴近,创新探索地方高校科研育人的实践路径,是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规律的一项新课题,要统筹安排课内外和校内外实践育人活动,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建构一个包含动态成长、角色定位、载体融合与能力延展并逐渐深入的实践路径。

    一、分阶段育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基础和科研学习的特点,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要有成长性,可以按照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基础训练期、项目参与期、成长挑战期、成果体验期四个递进的阶段。

    在基础训练期,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实践共同体组织开展的参与科研活动的宣介、科普讲座、学长分享等专题活动,并在课堂上通过研究性课程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对研究性学习和科研精神的理解,激发对科研活动的兴趣;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开始进入项目参与期,从多个角度和途径观察团队科研活动的过程,在日常实践中了解和熟悉科研的全局景观;在成长挑战期,学生在教师和学长的帮助下,可以独自申请科研项目,承担起研究的责任;在成果体验期,学生可以根据科研经历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展示、交流或者奖励的机会,更加全面地锻炼研究能力,体验科研工作者的品质和精神状态,建立对自我的新认识。

    二、分角色育人,充分发挥校园情景学习的带动作用

    由老师带领指导的科研实践共同体是构建科研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共同体的角色大致分为团体潜在成员、非核心成员、核心成员、项目负责人。

    作为团体潜在成员,其实还未加入某个实践共同体当中,但已经开始参加某个实践共同体组织开展的活动,接触了解科研学术、学科竞赛等相关活动,多属于科研信息的接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潜在成员选择自己心仪的实践共同体并成功通过选拔,加入某个团体当中,这个时期的角色是刚刚成为团体的非核心成员,往往参与一些辅助性事务和边缘性事务,比如,科研项目的查阅资料、项目任务与进度的沟通协调等简单事务;在团体核心成员的带领和教师的指导下,非核心成员经过“情景式”学习,成长为掌握了一定科研知识和技能、知晓科研文化、熟悉共同体的价值观和方向的核心成员,开始有了像“研究者”一样开展研究的感觉;直到能够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评价解释研究成果,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项目的申请和把控,成为项目负责人,参加项目成果的交流和推介活动,由此实现了专业身份的初步构建。

    三、分课堂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指导是科研育人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地方高校要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鼓励和支持教师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创建科研实践共同体,积极构建全方位的科研育人格局。

    第一课堂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对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增强实践类课程,探索“研讨式”教学、“翻转课程”“寓研于教”等形式,以学习小组形式促进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在校内的学生科研活动,设置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教师以社团、课题、项目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专业社团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项目、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均可折算为学分;第三课堂主要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教师带领学生以行业、职业、企业组建实践共同体,开展专业实习实践、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开展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等;第四课堂主要体现在境外的游学、实习实践,教师领衔的境外高校短期游学、相关学习调查、国外文化体验创新课程等实践共同体,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敏感性与持续学术专注力。

    四、分平台育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组织协调作用

    科研育人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支撑,为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协调作用,使科研育人的主体从高校单一主体向高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转变,构建涵盖师生共同创新、产教融合创新的产教科协同育人平台。

    通过搭建包括学术讲座、学术项目发布会、毕业生分享会、学科竞赛介绍会等专题活动在内的宣传平台,开展科研精神、科研人物事迹宣讲,科研项目的推介、科研知识的普及等工作,着力解决学生不知何谓科研、如何科研的问题;通过搭建包括科研助理双选会、学科竞赛师生见面会、教师课题参与、创新研修课、问题式教学课程等活动在内的参与平台,着力解决学生不敢科研、不想科研的问题;通过搭建包括各类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学科竞赛、志愿服务项目、实习基地等在内的实践平台,着力解决学生不会科研、不能科研的问题;通过搭建包括学术周活动、学术之星评选、创新奖学金申请、论文撰写发表、自创报纸印制、科技文化节、企业对接会等在内的展示平台,着力解决学生持续科研的问题。

    (作者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