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粒稻谷,助农增收近百亿元

——记“浙江省担当作为好干部”王晓燕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康庄严 

    

    “王总,真是愁死了,甬优种子啥时能发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早春原本热火朝天的种子市场静得可怕。道路封了,物流断了,工人困在家里,满仓的种子静静地躺着。

    “别急,公司正与交通、农业等政府部门联系,手续办好马上发货。”电话这端,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燕不断地宽慰。

    今年,已经是王晓燕从事水稻种子事业的第36个年头。这个宁波农业领域的第一个本科毕业生,不顾别人的眼光,一头扎进广袤的稻田,潜心做好“甬优”杂交稻品种选育和推广,带领不足20人的团队,为农民增收近百亿元。

    上世纪80年代,王晓燕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宁波市种子公司工作,成了一名农业技术员。那个时候,单位只有几个人,也没有自己的当家产品,全靠引进推广别人的种子作为主业。

    1999年,公司陷入生存危机,关键时刻,王晓燕站了出来。冥思苦想后,她闪过一个大胆的念头——农科院有科研实力,公司了解农民需求、有制种基地和经销渠道,不是可以优势互补吗?

    这个想法与市科技局、农业局、农办有关负责人不谋而合。经过多轮论证协商,种子公司和市农科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农科院以技术入股,负责新品种选育,种子公司负责制种和推广,产生的利益双方按照比例分成。

    “科研+推广”,院所与企业合作的完美融合,使濒临险境的种子公司走向新生,集育、繁、推于一体的种业“一条龙”扬帆起航,借助自主创新,选育了多元化、高品质的甬优系列杂交稻品种,为更多农民带来了福音。

    “农当各业首,涉农甘苦浓”——做农业的艰辛,只有自己经历,才会有真切感受。

    王晓燕说,甬优杂交稻品种育种完成后,却面临“养在生闺无人识”的困境。性子执拗的她,直接将几百公斤种子装在农用工具车里,一个乡镇一个乡镇亲自去做推广,在田间地头面对面和农民打交道。

    短短3年时间,她几乎把浙江的所有乡镇跑遍了,车子一年要跑15万到20万公里,终于换来了农户们的“用脚投票”。“育种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吃上更为优质的稻米。”王晓燕说。

    有一次,舟山六横岛500余农户从公司买去几百公斤甬优种子,可10家里有7家的种子不发芽,还有部分发生了霉烂。王晓燕赶过去一看,发现原因不在种子,而是当地农户没有按照说明书里“切忌使用编织袋育秧”的做法。

    为了让农户们安心,王晓燕直接找了个简易的招待所住下来,手把手教授种植技术,直到六天六夜后种子顺利发芽,她才放心回家。

    从青春飞扬的少女,到华发飘落的中年。王晓燕数十年如一日,不顾稻叶如刀划破皮肤,不惧烈日似火为水稻赶花,日复一日为种子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如今,公司“甬优”组合已是硕果累累,在籼粳杂交稻的选育和推广运用上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2000年第一个品种育成试验成功,到2019年成为浙江省内最有影响力的水稻种业品牌,目前已育成甬优系列杂交稻组合63个,累计推广面积突破4500万亩,亩产比常规稻提高20%以上,为农民增收粮食3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0多亿元。

    与此同时,在中央、省市深化国企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王晓燕在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股权奖励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带领公司向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申报全国“科改示范企业”和改革方案,成为全省三家之一、也是宁波市唯一入围的“科改示范企业”。

    “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可能旁人看着辛苦,但我自己没有什么感觉,反而觉得很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就是做一些应尽的贡献。”王晓燕笑着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