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寄情山水人物间

——苏六朋其人其画

苏六朋《溪山行旅图》(方向前 供图)

    

    

    

    

    苏六朋(1791-1862),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为“岭南画坛二苏”之一,擅人物、山水。

    

    方向前

    

    南宋鄞县人楼钥写过一首《慧元画寒林七贤》诗,诗曰:“群贤俱诗豪,世代不同处。安得寒林中,联镳睇相语……”晚清时期,“岭南画坛二苏”(苏仁山、苏六朋)之一苏六朋也画过一件题为《寒林七贤图》的山水画,两者对“寒林七贤”进行了不同的描述,而诗与画在意境上有着共通之处,诚如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所说:“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

    苏六朋是晚清重要人物及山水画家。其绘画风格大致分两类,一类工致细密,如《罗浮山图》《清平调》《太白醉酒图》;另一类为大写意,如《寒林七贤图》《苏武牧羊》《三酸图》等。苏六朋的山水画并非完全表现山水之景,他像历代不少山水画家一样,把山水与人物有机结合起来,既表现山水之险幽,又展现人物之喜怒,《寒林七贤图》就体现了苏六朋山水画的这一特点。画中七贤置身于寒冷的雪山,骑毛驴穿行于冷僻山道。人物分三组,结伴而行,其中有一仆人相随,八人个个头戴笠帽,姿态生动;树上白雪点缀,远处雪山笼罩,寒气袭人,人物栩栩如生,似一首富有画意的雪景诗。

    近日在甬上藏友处有幸赏读苏六朋另一山水佳作《溪山行旅图》,此作在构图及笔墨上与《寒林七贤图》相近,绢本,尺寸114㎝×54㎝,题款上未落年份,从绘画风格、笔墨技巧及绘画内容诸方面看,作品似为画家晚年所绘。

    《溪山行旅图》画的是南方山水一隅,与《寒》图一样,虽是山水作品,但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寒》图属全景式构图,《溪》图则是山水“局部”构图,画法出自宋马远之山水法则,笔墨畅快,功力深厚,气息高古。严格地讲,苏六朋人物成就在山水之上,哪怕像《寒林七贤图》《溪山行旅图》这样的山水画作,也不放过对山水中人物的精心刻画,这有别于一般山水画家山水作品中对人物的写法。

    苏六朋人物画有大写意及工笔两类,人物大多为写意人物。苏六朋写意人物主要取法清中叶扬州大家黄慎、闵真诸家,用笔粗阔,笔墨奇纵,衣纹流畅,转折处随意劲挺,人物形象概括,构思巧妙。如《溪》图人物,高士骑驴在前,仆童背行囊随后,在巨石旁只露出上半身,留给欣赏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对人物的描写,苏六朋有较高的能力和天资。一是善于描写日常生活中的趣事。苏六朋的人物画除了描写历史人物,如李白醉酒、麻姑献寿等题材外,有很大一部分描写下层劳动人民。据说,苏六朋中晚年一直住在广州市区,曾在城隍庙摆过画摊,而城隍庙是当时岭南下层社会各种生活的缩影。苏六朋对社会现状多有不满,对底层劳动人民充满同情,他笔下描绘的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琐事,多诙谐、风趣。如《挑刺图》,描写的是底层劳动者的挑刺场面。因为了解百姓生活,甚至与下层人交朋友,画家所描写的类似“趣事”在农村中常有所见。二是画家善于抓住人物的形态动作。如《挑刺图》中,那个被挑刺的人,眼睛与嘴角变了形,眼毛、胡子上翘,鼻孔朝天,看样子十分痛苦。而那个挑刺的,一手把住对方左脚,另一只手在小心翼翼地找刺。而边上那个小孩,正十分好奇地盯着脚底看。图中三个人物姿态各异,形神皆备,煞是有趣。

    罗浮山,传说是苏六朋年轻时读书学画之地,山中宝积寺德堃和尚是苏六朋早年恩师,画得一手好画,格调也与黄慎、闵真相近,故罗浮山对苏六朋来说是毕生难忘之地。苏六朋为此专门画过山水巨作《罗浮山图》。《溪山行旅图》或是取景于罗浮山的又一件山水佳作。与《罗浮山图》相比,《溪》图的山水风景描写更为简洁、写意。苏六朋的山水写意法与写意人物较为一致,取明清写意大家之法,画石以线、墨勾染,多用淡墨,适当点苔,间有杂草以双钩绘之,石质具厚重之感,画水、画木桥等以勾线法为主,强调线条在国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题款书法可以看出,苏六朋于书法下过很大功夫,书法线质厚重,力透纸背,大量吸收了碑学营养,字形造型自然、生动,随势成形,开合收放变化较多,这些用笔、结字特色,自然影响了其绘画笔墨语言上的自由与变化。苏六朋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复古派,而是一位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开拓者。

    苏六朋的出现,对近代岭南画派是有一定影响的,尽管他的画风与岭南派典型画风有所不同,但是他的那些描写现实、表现岭南风土人情的作品对岭南画派和近代画史具有独特的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