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姚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稻田

施岙遗址古水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稻田结构应均为“井”字形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统。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宋姝 王永磊)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余姚市召开。专家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

    施岙古水田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从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此区域古水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在古水田分布区,发掘约7000平方米。

    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古稻田,从河姆渡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晚期。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公元前4300年以前),发现一条疑似东西向凸起田埂。第二期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3300年左右),发现明确的田埂3条与生土埂3处。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500年),发现大面积的块状水稻田,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田埂(有些为木头铺垫)明确的有近20条,东西向田埂数量较多,田埂宽两三米,间距15米至40米,明确的三块田块面积分别为900平方米、1700平方米、19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积中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泥质黑皮陶等。

    专家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稻田结构应均为“井”字形,从目前发现来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结构已基本清楚,由宽大的路网和灌溉系统组成,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发展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食物的主要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专家充分肯定了施岙遗址考古发现的意义,并对遗址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因为本次考古发掘是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专家希望尽可能地在发掘过程中多做研究工作。建议在发掘过程中进一步弄清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稻田的结构和灌溉系统的情况,加强多学科研究,进行系列的碳十四测年研究,进一步明确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属性,进一步加强稻作农耕模式的研究,寻找与施岙遗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遗址,进行遗址环境变迁的研究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