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困难。出行,网约打车不会;上车,刷健康码不会;购物,扫码支付不会;就医,在线预约不会;取钱,自助操作不会……大凡需要通过网络的便捷服务,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他们似乎被信息社会抛在了一边。 为解决老年人的这些困难,很多机构在想办法。医院的门诊大厅,有数量众多的志愿者,可以帮助老年人挂号、取单;银行的服务员或者保安,可以帮助老年人从卡里取钱或往卡里存钱。但是,有些操作,别人难以帮忙,比如购物支付、刷健康码,等等。总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配足志愿者。于是,现金付款被拒绝、老年人进不了自己社区这样的尴尬事,也就发生了。就是说,解决老年人面对数字化的难题,仅有别人“代劳”一法,作用有限。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发生频率较高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举措。这些举措接地气、暖人心,受到普遍欢迎。比如,完善健康码管理,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提供多渠道挂号就诊服务,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政务服务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等。一些地方的实践也已证明,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不必然相悖,“新技术”与“老办法”可以并行。 不过,仅有“新技术”与“老办法”并行,老人们仍不满意。因为他们依然游离在这个社会的边缘,更谈不上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乐趣。国务院办公厅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加强对电子产品的“适老化”创新,才是让老年人真正融入信息社会的根本之策。 研究表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让老年人获知新的知识、密切亲友沟通、促进融入社会、改善健康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和提升幸福感等方面,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老年人“触网”,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在数字领域的消费障碍,释放消费能力,促进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发展。让老年人安享数字化便利,还将推进我们的科技创新。 由于经济收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迅速。据民政部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在老龄化增速、数字化提速的双重压力面前,如何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共享科技发展红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对此,有些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当前大部分涉网产品和服务,是为年轻人研发和设计的,没有充分考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视力较差、记忆力退化的老年人的需求。相对于环境的无障碍建设,对老年人的信息无障碍建设关注不够,使很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工具时感到力不从心,进而产生畏惧感。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也认为,从供给端来看,老年人群体的信息无障碍产业体系及市场效应尚未形成,可供老年人使用的性价比高且易于操作的终端产品较少。促进这方面的有效供给,已经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对老年人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也须加大。不少地方利用老年大学等教学资源,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对老年人的数字化基本知识培训,让老年人尽快掌握相关技能。据报道,南京市已经有超过700所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班,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让“适老化”技术创新与老年人技术培训相向而行,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的速度定能加快。 社会定将以加速度向前推进。现在的年轻人老了,也会对更新的时代产生不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适老化”的创新和服务,决非权宜之计。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涉及经济、社会、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大课题,还可能是一个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永恒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