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实习生 吴芝烨 12月8日,在宁海第一注塑有限公司培训室里,公司技能导师王姣姣正带领来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高校的8名学生,针对模具3D设计开展培训。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生董俊杰告诉笔者,他们都是大四学生,当天是第一天到企业跟岗实训,只要通过培训及多维度评估合格,毕业后就能留在企业工作了。 这是宁海推行“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其中一个场景。 近年来,宁海创新思路,探索政府部门推动,企业、学校主导,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指导的“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导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训管理体系、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等途径,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批量培育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成为当地产业提升的有力引擎。 创新模式 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 “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人才。但试用期过后,效果很不理想,10个人当中只留下1人。”宁海县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邬荣武说,去年,企业在“四方联动”框架下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安排学生在企业实训,成效显著。5名大学生实训“毕业”后,全部签订了就业协议。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学校、企业的社会角色定位、关键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合作出现浅层化、形式化和短视化等问题。比如在教学培养上,教育与科研脱节、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等,使得创新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健全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自身技能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经营生产,我们的师傅往往‘会做不会教’,这就需要一位专业的‘中间人’来协调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诉求,做好专业化的实训管理,让双方都能腾出更多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宁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恒飞说。 “宁海创新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关键是为了破解产教融合的深层次难题。”宁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力社保局局长胡小锋认为,“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连接,使各方以较低的投入、较小的成本风险获取最大的效益,实现人才培育交融互补,有利于形成互需共赢的良性局面。 “四方联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高校、企业之外,引入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深谙企业生产实践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共同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协作共同体”。 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对接有培养意愿的高校与企业,从高校输入高素质专业对口人才,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高校选择符合条件的企业定制开发大学生实训基地,形成针对产业特点的“标准化”课程设置,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为处于实习期的学生提供培训管理、考核评价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截至目前,已有20余所国内院校与宁海建立合作培养关系,累计建立了93个实训基地。 在新模式下,职业院校解决了学生跟岗实训、顶岗实习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企业可以直接录用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减少高端技术人才的流失率;第三方机构全程参与招生实训和后期追踪培训,持续推动人才素质提升,从而使得各自的核心利益在合作中得以最大化实现。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我们的要求,留在企业工作的意愿大幅增加,企业的‘人才梯队’也在这几年快速建立起来了。”邬荣武说。 正可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将才”的思路,有力破解了当前产教融合过程中缺乏评估规则、标准架构、闭环实训等系列问题。 搭建平台 多层次推进人才培养 宋健润是内蒙古民族大学工学院学生,老家在东北,这次不远千里来到宁海实习,他的心里却很踏实。“以前在企业实习,大概率就是当‘流水操作工’,企业熟练工人少有时间和精力手把手来教,实习收获不大。”宋健润说,这次从认知培训到实训实践,整个流程排得满满当当,实习期结束通过考核评估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完全不用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担心了。 根据企业高精尖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宁海实行一校一企一策,打造“人才生产线”。 宁海是国家级模具和汽配产业基地,基于人才培养需求,本科院校采取“2.5+1.5”年(即2.5年的理论教学、1.5年的企业实训)或“3+1”年的教学模式,专科学院采取“1.5+1.5”年或“2+1”年的教学模式,将课程进行定制开发,重新编制大学生教学培养体系。 同时,在企业内引入行业优秀人才,结合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培育符合国家级产业基地标准的定制式高端就业人才。新模式下,模具、文具、汽配等高精尖就业人才顶岗时间缩短80%,而入职工资提高80%,企业生产成品合格率从原先的89.8%提高到98%,入库合格率实现100%。 为持续推进国家级产业发展,宁海构筑了人力资源机构专业评价、企业自主评价、政府考核评价的三级评价体系。通过评估,有效保障技能人才培育质量和效果,确保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 数据表明,通过对当地六大特色产业的高精尖人才培育,宁海去年585家规上企业工业产值突破900亿元。全年“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1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认为,稳就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宁海通过“四方联动”培育“将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人才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以“以一抵十”的思路,全面提升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再创业能力,为小县域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全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了创新思路。 目前,宁海已培养企业内训师487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累计培养模具、文具、汽配等产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7200余名,培养周期大大缩短,企业育才成本降低50%以上。宁海的创新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果,得到国家、省、市人社部门的肯定。 县校合作 3年内培养5000名 “技能匠才” 为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政、企、校三方存在的人才壁垒和屏障,宁海以“四方联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以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建设宁海产业学院,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做好企业后方的“人才库”“智力库”。 “宁海产业学院集训基地是我县实用型人才的成长摇篮,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新起点、新征程,这将是一个产教融合、实训实践、汇聚人才、服务发展的优质平台。”胡小锋介绍,“我们的目标是出台1个扶持政策、搭建1个集训基地、建造10个实训基地、拓展10个高校合作基地,计划3年内培养5000名‘技能匠才’。” 2019年以来,宁海相继出台《关于实施“人才政策28条”的意见》《宁海县“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实施办法》等文件,用真金白银吸引企业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投身技能人才培养事业。对新建公共实训基地的企业给予10万元至80万元补贴;每吸纳一名紧缺岗位在校生、毕业生见习实习,给予每人每月近千元补贴,最多补贴1.2万元;每成功引进落地1名合格毕业生,给予人力资源机构3000元的奖励;对实习实训的学生实行单工伤政策等,打出“政策组合拳”,减少企业育人成本,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宁海谋划打造集职教文化、旅游功能、社区管理于一体,占地面积2.38平方公里的品质职教小镇,探索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合作共建浙江宁海工匠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实习实训培养、专业人才交流等活动,打造政校企高度合作、产城人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职教综合体。 组建成立现代模具业、工艺美术、现代旅游业等三大职业教育联盟,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立到合作的高职院校及核心产业企业中。 不可否认,当前宁海也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部分企业仍存在“用工难”等问题,该县将以深化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从产业需求出发,利用全国高校资源和资质,建好实训基地,建设产业学院,为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精准提供新时代技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