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佳丽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按下暂停键的商场逐渐复苏。在宁波,新的商业综合体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头。继宁波万象汇、象山万达广场之后,前天,城西人民期待已久的海曙印象城正式开业,北仑印象里同步开业。此前,宁波阪急百货对外官宣了部分豪华品牌,将与100余家宁波首店一起,加速宁波商业迭代升级。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折射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伴随着新的商业综合体开门迎客,也有一些商场正经历着寒冬,宁波商业综合体发展仍处于“冰火两重天”。
调 查
商业综合体发展不均
前天中午,记者发现宏泰广场里面的人不多,且多是在周边上班的职员和外卖小哥,只见他们目的性明确,大部分直奔负一楼的餐饮小吃区。楼上,商场显得更加冷清,不仅人流量稀少,不少门店更是闭门谢客。
记者偶遇了某服装店老板王先生。聊到经营问题,他就直叹气:“这里平时就没有多少客流,天气冷了,人就更少了。为了控制成本,我只能辞退店里的员工。我也想过转租,但找不到租客。”
在东部银泰城,四楼和负一楼的餐饮店人气较高,湘间田舍、溪雨观酸菜鱼等店的服务员忙得热火朝天,这也让一楼至三楼的服装区与家电区显得格外冷清。
刚开业的海曙印象城就要热闹得多。据了解,这个拥有17万平方米超大体量的城市TOD综合体,优化了消费动线,还将立体化场景和沉浸式体验融合,打造了“SKY PARK”“朝花喜食”“印象时光”“ONE DAY PARK”“下一站市集”等五大创意主题空间。“开业当天的客流量突破15万人次,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海曙印象城租赁部总监吕震说。
现 状
同质化竞争问题凸显
带娃上早教,打卡儿童乐园,全家再享用一顿晚餐,这是市民董女士在世纪东方广场消磨时间的日常,也是当下不少市民的消费缩影。
从纯粹购买日用百货到边逛边吃边玩的休闲方式,商业综合体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但纵观宁波的众多综合体,记者发现,餐饮和儿童业态几乎是每个商业综合体的硬核标配。
商业综合体有多看中餐饮?据了解,来福士广场专门开辟了负一楼作为零食小吃的集散地,其上的每个楼层几乎都有甜品店、餐饮店分布;天一广场商圈内光是餐饮商户就超过了100家;宁波阪急百货预告称,将汇集经典中华菜系、多国特色美食等近80家餐饮品牌,其中半数以上为首店。
被商业综合体当作揽客“万金油”的,还有儿童业态。世纪东方广场的最上层早已被教育培训机构和玩乐项目占领;宏泰广场的每一层几乎都有培训学校;12月3日开业的象山万达广场定位为城市级家庭型购物中心,设立的儿童主题街区引人注目。
“正是因为诸多商业综合体皆以餐饮和儿童业态为先,导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本身基础较好、人流量较大的商业综合体集聚了很大一部分的客源。而一些本就经营不善、没什么人气的商业综合体日渐衰落,因此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很正常。此外,线上平台的冲击力度同样不可小觑,尤其是在直播加速来临之后,对商业综合体的影响会持续存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出 路
定位和特色是人气关键
商业综合体人气的差异化,首先受到的是市场定位和品牌特色的影响。若是商业综合体能够利用长期商业合作伙伴资源,结合周边居民、目标客源的消费水平和年龄结构,大量引进大众化品牌,快速找准市场定位,可以为商业综合体带来一大波的流量。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大量商业综合体的出现已经把市民的消费观念“养刁了”。这几年,很多市民在主观上认为,引进的品牌名字有多陌生,开业的项目就有多新鲜。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反过来促使大部分商业综合体在营销自己的卖点时,总会提到他们引进了多少首店。
7月25日,华润置地宁波万象汇开业,成为今年疫情防控以来宁波首个开业的商业综合体,也为宁波带来了一大批首店和城市旗舰店;刚开业的海曙印象城则集聚了时尚零售、潮流运动、连锁餐饮、轻餐小吃等220余个品牌240余家店铺。
当然,光是首店还远远不够,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也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商业综合体善于利用各类媒体组合推广,并通过定期举行的热点活动保持关注度的持续性,再引进各类休闲娱乐措施满足市民消费和休闲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多管齐下,才能从一众商业综合体中脱颖而出。
专家建议,未来,商业综合体会朝着更融合的方向发展,包括体育健康、文化消费、社交服务等功能的融合,以及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等新零售业态与百货等传统业态的融合,商业综合体管理者在规划时可以在考虑体验和空间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