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上接第1版】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到二○二五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6%,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努力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继续走在前列。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主体培育、重要创新平台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科创中心。

    ——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品牌和标准,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先进制造业集群之城和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取得突破,高水平交通强市初步建成,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出成果出经验出形象,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地位确立。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杭绍甬一体化和宁波都市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消费基础性作用突出,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目标基本实现,初步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枢纽。

    ——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初步建设成为更具魅力的文化强市。

    ——建设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建设管理品质明显提升,城市核心区与东钱湖、东部滨海区域快速路网更为畅通,基本形成“拥江、揽湖、滨海”城市空间格局。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本建立,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开发格局。

    ——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整体智治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民主法治不断健全,清廉宁波建设纵深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完善。

    ——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低收入群体可持续增收机制进一步完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三、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培育更为强劲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加快形成人才引领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创新策源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

    6.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深入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和“甬江引才工程”,深化实施“揭榜挂帅”等引才模式,构建分层次、立体式、综合性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类人才与宁波共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企业家成长生态系统,建设适应全球科技产业革命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升级集聚青年人才系列举措,健全青年人才阶梯式支持机制,加大科学家后备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年友好城。建设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人才创业园等一批人才合作平台,创建一批海外人才合作中心,布局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强一批人才联络服务站,推动宁波人才智力融入全球创新链。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探索高校和重大科研平台留编引才方式,突破人才二元体制障碍。加快浙江创新中心、院士之家、宁波人才之家等高能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构建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深化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港城工匠培育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能级,支持人才服务机构开展全链式服务。

    7.加快建设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登峰行动,实施“科技创新2025”“变革性创新引领2035”计划,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新主引擎作用,聚焦构筑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有序布局一批创新单元,加速集聚科研设施、大院大所、科创企业,打造以甬江两岸为主轴的创新带。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高起点建设甬江实验室,启动微纳加工平台、极端环境材料、工业智能计算平台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和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创新功能扩容提质、争先进位,争取区县(市)省级高新区全覆盖。实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提升工程,做大做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研究院所,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

    8.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覆盖。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应用支持力度。

    9.大力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市。制定实施科技强市行动纲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揭榜制+里程碑”等新模式。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技评价和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健全科技信贷支持机制,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推进科技研发领域保险创新。优化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培育发展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推进全民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推进产业集群提效、产业动能提升、产业平台提质、产业治理提速,加快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海洋强市、数字宁波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0.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建设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健全产业链运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靶向攻关,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清单,推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种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以上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建立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清单,形成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群体。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实施专利、品牌、标准培育工程,推进专利导航项目和高价值专利组合培育计划,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打造一批全国驰名商标,进一步打响宁波制造品牌。

    11.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工程。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行动,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中国建设示范城市。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提升人机交互、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生物识别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数字技术新应用场景和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做大做强。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计划,开展“北斗+5G+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构建“传感器及硬件设备+平台+应用场景”全产业链,加快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大力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工控安全、区块链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

    1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端磁性、新型显示、半导体、柔性电子、海洋防护、石墨烯等材料产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康养之城。适应宁波产业变革需求,聚焦前沿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13.推动现代服务业倍增发展。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商务会展、知识产权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商贸餐饮、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拓展网络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和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动融资畅通工程迭代升级,实质性推进甬兴证券公司、宁波股权交易中心与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境外资本市场的对接合作,建设国际化程度高、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三江口中央商贸区、东部新城金融商务区、南部商务区总部集聚区、东钱湖国际会议博览区、四明山-雪窦山旅游度假区、宁波湾滨海休闲旅游区等特色服务业集聚区。

    14.加快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落实国家海洋主体功能区布局,大力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力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以现代临港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打造临港经济示范区,争取在创新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上形成示范。推动高端海洋经济资源集中集聚,加强海洋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应用,打造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孵化基地。加快宁波杭州湾、象山港-梅山湾、松兰山-石浦渔港、三门湾片区等海洋旅游板块建设,推进游艇、邮轮、休闲渔业、主题度假岛等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滨海休闲旅游带。

    15.打造高能级产业大平台。分类推动开发区(园区)实质性整合优化,改革完善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特色错位竞争的开发区(园区)体系。全力打造前湾新区、宁波开发区、国家高新区、南湾新区等战略牵引平台,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石化开发区等功能平台建设,到二○二五年,力争有三个战略牵引平台成为“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力争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进入全国排名前十。建设智能汽车、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三个以上“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化园区等示范平台,优化建设灵峰现代产业园等新兴产业专业园、中小微企业园和特色小镇。推进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健全低效工业区块二次开发机制,引导零星工业区块抱团连片开发。

    五、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开路先锋,争创更高层次的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优势

    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开放比较优势和交通物流枢纽优势,推进投资放量提效、消费扩容提质和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6.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围绕“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目标,加快穿山、梅山、大榭等深水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航服务智能化水平,全面增强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推动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支持宁波舟山港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合作,提升多式联运服务,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推动江海直达运输,参与打通中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开拓沿海捎带业务,加快打造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链接全世界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引进世界级航运集团、物流企业、供应链企业,发展壮大航运金融、指数经济、船舶租赁、保税油供应等港航服务业,推进港口货物集聚区和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打造国际航运服务高地。加快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构建铁矿石、液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全国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群,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交易中心。

    17.建设外联内畅的现代交通网络。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高标准建设栎社国际机场四期工程,增强航空货运和区域客运服务能力,打造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加快建设宁波空铁一体综合交通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象山港疏港高速、甬台温高速拓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力争取沪甬跨海通道开工建设,谋划推进甬台温福高铁、杭甬城际铁路、西向高铁通道、甬金衢高速复线、象山港二通道、甬舟高速复线等重要交通干线项目,强化对外交通链接能力。加快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谋划实施市域快速轨道项目,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快轨、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四网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快“四横五纵九连”城市快速路建设,推动城市快速路与高速公路多点衔接,全面增强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服务能力。积极发展专业化物流,创新快递配送模式,建设全国快递示范城市。

    18.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资源、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市场要素循环。实施进口替代策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实施国内市场拓展计划,鼓励企业采取创建自主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借力电商平台、发展数字展贸等方式深耕国内市场,挖掘新兴市场、农村市场、扶贫结对地区市场潜力。完善出口转内销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动优质甬货成为国内畅销品牌。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物流园区、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城市公共智慧配送平台。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19.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一批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乡村振兴等产业类项目和重大科研设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类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谋划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城市大脑、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市政设施、教育养老、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推广基础设施证券化等投融资模式,加强财政预算、债务去化与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有序衔接,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强化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用海、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

    20.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打造全国重要的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配送中心和交易中心。优化市域商业网点布局,建设多层次特色化区域商圈和商业街区,加快打造十五分钟商贸便民服务圈,建设消费便利化示范城市。支持宁波老字号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等新型高端业态,探索设立市内免税店。加快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大力促进汽车消费,稳定住房消费,推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新发展。推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消费维权机制,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21.深入推进“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日韩、东盟等市场,深度开发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贸易市场体系。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扩大能源及大宗商品、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海外仓建设,保持跨境电商保税进口领先优势。深化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巩固传统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扩容提质。积极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跨境易货贸易等试点,创新转口贸易、离岸贸易等贸易模式,推进国际贸易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外贸新增量,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22.推进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优化国际招商网络布局,推行产业链招商、基金投资招商、网络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提升外资招引质效。推动17+1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争取更多的国家级合作项目、政策、试点在甬落地。有序引导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绿地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等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产品、设备、技术、标准、服务一体化走出去。提升东南亚、中东欧等区域境外经贸合作区经营水平,争创国家级境外产业园。

    23.高标准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聚焦国际航运服务、油气资源配置、国际供应链创新、新材料科创、智能制造等功能定位,探索梳理一批可争取、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完善以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制度体系,高标准打造自贸区核心区块,构建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加快梅山、北仑港、前湾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保税特色贸易基地。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深化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对标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健全国际通行的货物、资金、人员出入境管理制度,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和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

    六、推进改革系统集成攻坚突破,构建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互促共进,聚焦营商环境、行政管理、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健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4.建设高效优质政务服务体系。实施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提质提效。围绕企业发展壮大全过程、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工程项目建设全流程,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落实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域覆盖,推动市场退出规范化便利化。改造升级“网上中介超市”,提升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构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提升行政服务、公共服务等移动平台融合集成水平,打造“掌上办事之城”“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

    25.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分配机制,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行动和低效企业达标提升行动,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强化工业控制线分级分类管理,稳定工业用地总量。优化土地二级市场管理,全面实行“标准地”出让制度,健全低效用地倒逼、奖惩、再开发机制,提升存量用地盘活利用效能。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建立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打造“凤凰行动”宁波计划升级版,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人才和劳动力社会性流动渠道。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完善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标准和措施,探索建设宁波数据交易中心。落实和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油气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清洁高效发展机制。

    26.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与管资本相适应的国资监管体系,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融合发展。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社保、融资、租赁等政策服务体系,支持小店经济、零工经济、微经济等新个体经济发展,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推动降本减负常态化长效化,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提升“甬易办”惠企便民功能。深化亲清政商关系建设,构建多层次民营企业家荣誉体系,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27.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纠正市场准入方面歧视性规定和差异性做法。按照“竞争中性、平等保护”原则,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强化产权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企业家和公民合法权益。深化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交易规则。发挥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主导作用,推动成立宁波知识产权法院,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28.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深化信用宁波建设,完善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制度。提升社会信用基础能力,拓展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征集范围和内容,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融合发展。完善行业信用监管责任体系,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聚焦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加强诚信政务建设。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推广“综合查一次”创新实践,推动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实施新经济审慎包容监管执法,探索建立新技术新产品“试点容错”扶持机制。

    七、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更高能级的现代化大都市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布局优化城市空间,以功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以全域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的市域统筹发展新格局。

    29.推动宁波都市区全面融入长三角。全面唱好“双城记”,推进杭甬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建沿湾智能制造产业带和跨区域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两地交通互联、高校院所共建、医疗卫生合作、公共服务共享,共同打造长三角金南翼主轴。完善浙东经济区协作机制,加强甬台、甬绍全面交流合作,推进甬舟深度一体化发展,共建区域一体化示范区,推动基础设施、科创产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快实现同城化,增强宁波都市区辐射力影响力。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争取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落户,合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转移,推动科技、产业、交通、金融、人才、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深度合作。

    30.统筹市域发展空间布局。编制实施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优化“一主两副多节点”城镇空间布局,厘清各大片区功能和建设重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积极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依托三江六岸、新城新区和战略平台,强化科创研发、先进制造、文化教育、贸易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航运服务等城市核心功能,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提高人才、资本、知识、信息、物流集聚能力,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发挥城市北翼接沪临湾优势,以统筹产业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推动余姚、慈溪和前湾新区相向融合发展,打造承载智造创新功能的宁波都市区副中心。发挥宁海、象山枕山面海优势,加强湾区资源统筹保护和利用,推动特色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承载海洋新经济功能的城市南翼副中心。推进城市片区统筹开发和功能优化,提升三江核心滨水区、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镇海新城等重点区域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宁波空铁新城、创智钱湖、姚江新城、奉化宁南新城、北仑滨江新城和凤凰城、大嵩-梅山湾新城等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增强城市重大片区和重要节点支撑服务功能。

    【下转第3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