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土乡情里 做有根的德育

奉化高级中学舞龙表演

奉化区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走书《巴人传》荣获宁波市第二届少儿曲艺大赛金奖

萧王庙中心小学奉化吹打社在社团文化节上展演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杨阳 冯赛飞 文/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答的哲学三问。家乡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空间,而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知识的习得,而是实践、感受、体验和反思。德育需要在具体可感的时空展开,才能触景生情,增强孩子与社会的联结,完成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乡土孕育文化的根,从这个视角看,开展乡土教育,分明做的是有根的德育。

    割稻、擂沙肩、打麻糍中 体验乡情

    

    

    

    11月9日,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20多名六年级学生来到附近一块稻田挥镰割稻。很快,一片金黄的水稻就整齐地“倒”在田里。这是该校乡情教育中的一堂活动课。之前,从稻种发芽、插秧、孕穗到成熟,蜃蛟小学的同学们通过田头观察、看照片等形式,关注这块水稻生长的全过程。活动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家长表示,“虽然地处农村,但经济的发展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远离耕地。能这样下地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机会很难得!”这堂活动课共有20多个名额,向全体六年级学生开放,谁知孩子们抢着报名,几乎秒光。

    带队老师之一、蜃蛟小学教科主任冯赛飞说,割稻结束,孩子们一个个满头大汗,站起来时直喊腰酸腿酸,真切地体验了一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情景,感受到了一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当天,带队老师还让同学们摘下一串稻穗,捋下几粒稻谷,放在手心搓一搓,让稻谷相互摩擦,然后剥去稻壳,观察晶莹剔透的米粒。孩子们不时发出“哇!哇”的感叹,有的把米粒放到鼻子底下闻一闻,有的把米粒放进嘴巴嚼一嚼,品尝稻米的清香,享受收获的喜悦。

    农耕篇只是该校乡情育人的内容之一。除了割稻,学校还邀请村里有经验的农民讲解水稻种植知识;让孩子们参观农场,感受现代农业的发展,识别农具,收集农谚。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农谚里包含着科学知识,体现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也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米食篇则围绕擂沙肩、灰汁团、金团、麻糍、年糕等蜃蛟村的特色米食设计课程,包括认识各种米食及其原材料,观看各类米食的制作过程,并了解与米食相关的故事传说与文化内涵。课程最后还有考取“小美食家”证的环节。学生需要在学校美食节的米食摊位前,向师生“顾客”介绍该摊位的米食材料、制作过程、寓意、传说等知识,获得“顾客”给出的高分评价,才能赢得“小美食家”证。

    4条不同的“古村之旅”线路串起了蜃蛟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孩子们通过实地探访,绘制行走路线图,既可以了解家乡,又可夯实绘画基本功。同时,各个班级开展蜃蛟古村历史文化大冲关,通过机智必答、趣味抢答、看景点串写导游词等环节,增加每一名同学对所游览古村景点的认识和了解,各班优秀的冲关小能手再进行年级段的决赛。最终,学校对同学们的表现评出首席“小游侠”,以及二号、三号、四号“小游侠”,对获得这四种称号的同学颁发“游侠”证。

    冯赛飞说,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蜃蛟处于都市文明和农耕文化之间,传统文化在代际相传中一点点淡去。近些年来,随着一代代新移民的加入,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外来务工子弟,缺乏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把根留住的乡土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

    今后,该校还将深入挖掘蜃蛟古村落文化,让孩子们知道这片土地所蕴藏的历史,爱上人生起点的故土。

    古桥、碶闸、“地脚印”间 追求学问

    

    

    

    据明代《宁波府简要志》记载:“小浃江,昔海舶由此入[~贸阝]山。”历经沧桑的小浃江古桥,造型各异,历史不同,但都与周边山水人文浑然一体,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完美融合。在北仑区小浃江小学老师眼里,这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学习资源。

    “桥,水梁也。”古桥包括梁桥、拱桥、碶桥等种类。梁桥、拱桥、碶桥这三种类型的古桥静静地隐藏在碧波荡漾的小浃江上。在小浃江畔的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不久前学生们在教师严建红和朱银屏的组织下,以组团的方式,选定一座古桥从其建桥历史、桥名由来、桥的构造和护桥意识出发开展全方位研究。

    碶是宁波的“特产”,也是宁波沿海和江河交汇处的一道景观,学达小学附近就有两座碶桥——东岗碶和燕山碶。师生们观看碶的工作原理3D演示,绘制碶的结构图,明白它的作用;研究碶、桥、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碶的基本结构原理:它是闸和桥的综合体,既可以御咸蓄淡排泄洪水,又兼具交通功能。它与桥十分相似,上面是碶面,可以通车马,下面的立柱是碶墩,起固定作用。它与桥最大的区别是它有碶板,嵌于碶门中央,主要用于水利,控制水流,而这一点又正好是闸的特点和功能。学生明白了碶在数百年间,不仅留住了小浃江的一江春水,也使两岸的人们避得水患之害,得享水利之惠,不禁为先民的智慧赞叹。

    “人但知山阴道上之美,而不知桥起化工之妙”,学生们沿着小浃江拍出不同特点的桥:古朴的长山桥像一道美丽的长虹横跨在小浃江上,缕缕阳光照射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古色古香的金银渡桥坐落在宽阔僻静的河面上,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桥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桥定格在孩子们的心中。

    宁波人说到地名时,喜欢用“地脚印”来形容。每一个“地脚印”,都承载着一段老记忆。很多碶桥的名字直接成了当地的地名。小浃江上的鄞州段有五乡碶、晈碶,北仑段有东岗碶;宁波其他地方还有新碶、大碶、四眼碶、张监碶;有些道路也以碶命名,如“碶闸街”。北仑大碶街道的路灯杆上都印有“碶”的古汉字。碶文化已根植在宁波乡土文化中。

    碶是相当重要的文化景观。北仑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笔下曾专门描绘《新碶老街风情录》,画中展现了当年市集的繁华场景。涨潮时分,碶门封闭,满载海鲜的渔船来到新碶头排队等待卸货,场面蔚为壮观。北仑柴桥穿山一带至今还流传有“王安石巧筑穿山碶”的故事。这些都写进了孩子们制作的古桥手册中。

    设计一座未来之桥,以表达文化传承之意。学生设计的“未来桥梁”让人脑洞大开:有的是“多功能未来桥梁”,走在桥上不会淋雨,桥上还可以随手自助购买美食;有的是“美丽景观桥梁”,桥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把小浃江打扮得分外妖娆;还有的是“全自动桥梁”,桥会伸缩,有大船开过的时候,桥可以收起来,桥上还有步行电梯,行人不用迈步就可以到达对岸。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还预先画好设计图,标明桥的各部分名称和功用。“探索古桥的奥秘,传承乡土的文化,继承古人的智慧,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方式。”小港学达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学校还将继续深挖乡土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奉化走书、布龙、吹打里 咂摸“味道”

    

    

    

    历经岁月的长河,在奉化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需要传承,目前该区先后引进奉化布龙、奉化吹打、火球舞、宁波走书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尝试构建小学、初中、高中逐级推进,艺术、体育双线并行的传承模式,使孩子咂摸更多“家乡的味道”。

    “日出东方一片红,神州代代出英雄,文官武将各不同,奉化大堰出巴人……”在奉化区实验小学音乐教室,7名身穿青花瓷旗袍的小学生专心致志地练习宁波走书经典曲目——《巴人传》。近6分钟的节目不仅要求表演者用奉化方言完整地表述台词,还包含了唱、演等表演形式。奉化走书进校园的3年多来,生活在普通话语境里的孩子们,通过一周两次的学习,慢慢地拾起了当地方言。除了极具奉化特色的念白唱腔,整齐划一的表演动作也是这个节目的特色之一,一举手一投足都极其考验队员间的默契。为了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孩子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练习。令人欣喜的是,每次走书课前,孩子们就聚在一起自觉地练起了动作和队形。

    尚田镇被誉为“奉化布龙之乡”,而在尚田中心小学内有支舞龙队,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奉化、宁波乃至全省的舞台上。小学生舞龙所使用的布龙是按比例缩小的九节小龙。经过改良后动作以八字舞龙为主,结合跳龙、游龙等动作,使表演流畅多变。舞龙日常练习需配合音乐,一般由执龙头的队员呼喊节拍,其他8名队员快速完成动作。以跳龙为例,如果龙头在跃过龙身时的高度不对,那么后面的队员就可能绊倒或踩到龙身。舞龙早已成了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后,他们希望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将龙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让每个孩子为自己龙的传人的身份感到自豪。

    双手相距30厘米、各执一根1.5米长的绳带,绳带两头的网袋内装有垒球,表演者同时抡起双臂,在空中呈现完美的圆形。近日,奉化区城北中学学生向记者展示了这一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球舞。

    火球舞表演起源于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传播于奉化区江口街道、西坞街道等平原地区,由民间舞蹈演化而成。每天的课间活动中,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用30分钟时间练习火球舞,每周二、三、四设置火球舞拓展课,由火球舞传承人义务为学生授课。在当地,城北中学多次受邀表演火球舞作为文艺活动压轴节目,博得市民阵阵喝彩。学生蒋晨霞说,很想在高中、大学阶段向更多的人展示火球舞。

    奉化吹打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复苏,萧王庙中心小学从2008年开始,组建奉化吹打班,是该区目前唯一设在学校的奉化吹打传承基地。前些天,记者看到教室里挤满了学生,他们手中有琵琶、二胡、笛子、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学校每周二、四各有两节吹打课。奉化吹打一般出现在节庆庙会、喜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记者了解到,在这支奉化吹打班中,五合鼓是队伍的核心,同时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种乐器。目前有个尴尬的地方——往往学生熟练掌握了吹打技巧就面临毕业,之后几乎不会再接触奉化吹打。“但反过来说,深度接触过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奉化吹打,总比没有了解要好得多。”该校一位老师说,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心里总有这段关于故土音乐的记忆,也就有了文化的根。

    积极探索推进校园乡土教育

    

    

    乡土教育,是将乡土乡情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校课程。通过乡土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其所居住地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使他们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奉献国家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就历史而言,乡土教育在我国起源很早,《周礼》等典籍中就有乡土教育方面的内容,讲述如何通过乡土民俗方面的生活教育,来实现教化的功能,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乡土教育。的确,开展乡土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乡土环境,传承家乡文化,欣赏乡土风情,激发爱乡情怀,是一种包含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的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感之外,同时也开展学生的人格教育、生活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

    看来,乡土教育对立德树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探索推进校园乡土教育。开展校园乡土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滋养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蒋炜宁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