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三五”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全市建筑材料产业劲吹“绿色风”


推进海砂净化示范基地建设

海砂净化试验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

新型墙材企业调研

    “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材料产业以“推广应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需求、鼓励竞争、优化结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有利环保”为基本发展思路,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通过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全市建筑材料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向绿色、环保、节能转变,新型墙体材料企业,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项目与散装水泥中转配送站布局日趋合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稳步推进,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场开始有序竞争。

    

    ■预拌混凝土行业“取缔、转行、整改”

    

    

    开展非法混凝土搅拌站整治。“十三五”期间,我市整治非法预拌混凝土搅拌站79个,按“取缔、转行、整改”分类整治,其中取缔62个、转行1个、整改16个,有效促进了预拌混凝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准确把握机遇,积极推行预拌混凝土下乡,创新市场营销模式,营造绿色建材下乡的良好氛围,各区县(市)城镇、农房建设广泛应用预拌混凝土。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有预拌商品混凝土企业125家(有资质),累计提供预拌商品混凝土产量15635.64万立方米。今年1月至10月,我市提供预拌混凝土产量3027.41万立方米,占全省12.71%,位列全省第三。

    大力推进预拌混凝土清洁化生产。“十三五”期间,我市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预拌混凝土行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波市预拌混凝土行业清洁化生产实施方案》及浙江省散装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与要求,积极推进预拌混凝土行业清洁化生产,按照“全封闭”“内循环”“零排放”要求扎实推进,全力以赴加快改造进度,积极开展全市预拌混凝土行业清洁化生产改造。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07家预拌混凝土企业(应改造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化生产改造。

    

    ■预拌砂浆行业“禁、管、引”

    

    

    “十三五”期间,我市采取“禁、管、引”的工作手段,以质量监管为基础,培育市场主体为目标,完善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管理,扎实推进预拌砂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禁”,就是“禁现”砂浆检查;“管”,就是对市本级的在建工程的预拌砂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引”,就是结合大气扬尘防治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引导企业提升服务,扎实推进预拌砂浆产业发展。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有预拌砂浆生产企业20家(含湿拌2家),生产总量722.86万吨。其中,今年1月至10月,我市以生产总量186.81万吨(含湿拌砂浆)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21.10%,占全省15.17%,而“十二五”末年,预拌砂浆企业仅5家,全年生产总量是18.33万吨,增长10倍多。

    

    ■新型墙体材料行业“环保、绿色、节能”

    

    

    加快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十三五”期间,我市出台了《宁波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整治工作行动方案》,切实加强对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于2017年一举把全市36座轮窑企业在一周内予以关停,并于当年全部拆除,提前3年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市共淘汰落后黏土砖瓦轮窑50座。截至今年5月份,全市新墙材在产企业共计129家,新墙材产量209.08亿块标砖,新墙材销量198.89亿块标砖,新墙材生产比例达100%;城镇建筑新墙材使用比例在98%以上,农村自建房新墙材应用试点达4215户。新墙材种类趋于合理,目前新墙材主要种类有:纸面石膏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材、陶粒发泡混凝土砌块、烧结砌块(砖)、各类混凝土砌块(砖)以及纸蜂窝芯复合板等。

    推动全市新墙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通过对新墙材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政策引导,我市新墙材从单纯的砖、块、板向复合型、装配式、绿色、节能方向转变,新业态、新产品竞相面世,新墙材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我市涌现出宁波北新建材有限公司、宁波利源龙腾建材有限公司、宁波振和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海纳节能墙体材料有限公司、宁波嘉瀚环保建材开发有限公司、余姚市高桥建材有限公司、宁波市腾欣建材有限公司、宁波群惠新型墙体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众多优秀的新墙材企业。

    截至今年11月底,新墙材年产量由2016年的42.7亿块标砖增加到54.4亿块标砖。企业数由197家减少到129家。

    

    ■探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我们积极实施源头减量,想方设法扩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量。”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源头减量方面,按照《宁波市中心城区推进建筑渣土源头减量实施方案》,中心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泥浆固化、科学回填、分类处置等方式,提高工地现场自身消纳量,减少建筑渣土产生量和外运量,多渠道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通过订立标准、引进新技术、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推广应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基本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一是编制了三项技术细则,即《宁波市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导则(暂行)》《宁波市建筑泥浆固化处置暂行标准》和《宁波市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产品建筑工程应用技术标准》;二是引进以坤泽科技为代表的先进的淤泥、泥浆固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于场地、道路的软土加固,已在江北区、慈溪市、镇海区等地成功进行了现场施工,效果良好;三是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目前,全市共有65家建筑垃圾消纳企业,而且阵容还在不断扩大。今年1月至10月,共消纳建筑垃圾797万吨,比去年增长28%。

    通过各方努力,目前建筑垃圾已不再是垃圾,在很多地方已成为需要花钱购买的资源。未来,相信通过妥善引导、精心扶持、强化监管、走市场化道路,宁波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力促建设用砂产业健康成长

    

    

    “十三五”期间,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矿山企业生产机制砂,积极引导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使用机制砂。但随着我省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新批矿山数量和资源减少,可采资源逐年减少,2016年至2020年,我市新增机制砂生产企业9家。其中大部分机制砂企业矿体体量小,开采期限短,生产能力有限。原机制砂生产企业采矿证相继到期,可用于机制砂生产的原材料逐年减少,机制砂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产量逐年减少。

    2016年,我市有机制砂生产企业28家,设计产能1625万吨,实际生产机制砂470万吨;2017年,我市有机制砂生产企业32家,设计产能1923万吨,实际生产机制砂533万吨;2018年,我市有机制砂生产企业31家,设计产能1868万吨,实际生产机制砂460万吨;2019年,我市有机制砂生产企业24家,设计产能1475万吨,实际生产机制砂369万吨;2020年,我市有机制砂生产企业25家,设计产能1516万吨,实际生产机制砂467万吨。

    我市建设用砂需求量每年为3500万吨至4000万吨,机制砂的替代率为10%左右。为满足建设需求,我市多措并举,力促建设用砂产业健康成长:

    2014年6月,我市制定出台了《宁波市建设用砂管理办法》,同时配套制定了《宁波市建设用砂生产经营企业登记备案管理规定》,明确我市建设用砂技术指标规定为天然砂的氯离子含量<0.0020%,贝壳含量≤1%;机制砂的氯离子含量<0.0020%,特别是氯离子含量要求最高,是国家标准的10倍。这使我市建设用砂真正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建立区县(市)、市二级管理制度、追溯追究追查制度、季通报和违法违规案件专项通报等监管制度。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从生产经营环节发现问题追查到使用环节,从使用环节发现问题追查到生产经营环节,形成顺查倒追机制,切断不合格建设用砂向预拌混凝土和建设工地流通渠道。

    将“飞行检查”制度化,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近两年,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先后开展了7次专项督查,出动400多人次,对建设用砂供砂企业、主要用砂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下发59份整改通知书,约谈42家企业负责人,处理处罚违法违规企业58家,处罚款101.9万元。同时,为巩固专项检查取得的成效,采取监管“回头看”督查行动,有力打击了建设用砂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震慑力,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建设用砂流入我市建设工程。

    未来,为强化我市天然砂净化质量监管,市建筑材料管理服务中心将依托宁波市地方建筑材料在线监管平台优势,推动“互联网+”理念在建设用砂管理的模式创新,把建设用砂从开采、运输、流通和使用全方面监管起来,使我市建设用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真正形成建设用砂监管闭环。

    

    杨绪忠 张彩娜 史修森 文/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