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情,艺术和生活共同的愿景

    华裔学者周蕾的著作《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一书,通过对张艺谋、陈可辛等九位导演的电影代表作进行分析,探讨和定义当代华语电影的“温情”究竟是何物。

    书中提到的很多电影我都看过,印象最深的是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全班同学一块儿观看,那些演员朴实的表演特别让人感动,好多同学都看得哭了。最近为了写论文,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一个都不能少》虽说是一部电影,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它讲述了贫困乡村学校里的约定: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中,魏敏芝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山区女孩,她的意识里,必然还没有形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种思想,她起初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代课的报酬五十元钱,为此,她信守承诺,时刻谨记着高老师给她布置的任务,一个月后班上二十八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有人退学、辍学。估计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所以,具体情节我就不复述了,总之,为了践行诺言,魏敏芝付出了极大的辛苦。

    影片中魏敏芝的那种执着,还有搭乘拖拉机的那场戏,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最近微博热搜上出现的一位女性: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她用十一年时间,让大山里一千多名贫困女孩走进大学,其中不少学生被国内重点高校录取。许多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女生表示华坪女高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她们把张桂梅当作自己的妈妈。张桂梅老师的执着令人动容:“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哪怕我自己出钱,也一定要让她读书。”

    张桂梅前往偏远山区家访的路不通汽车,她便搭村民的拖拉机进山,正是这一步一个脚印,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常常悬挂在横幅上的口号落地生根。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张艺谋电影中所表达的那样,基层社会中有太多这种温情主义,这些底层小人物之间根本没有亲情的绑定,但电影中的魏敏芝去做了,现实中的张桂梅去做了,她们执行“一个都不能少”,尽己所能为山里的贫困孩子提供帮助。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情。前年十月我到香港读书,安顿好住宿,下楼去办理住户证,接待我的大婶不会讲国语,但她非常耐心,努力用英文和粤语交替着向我解释办理步骤,热情地问我是从什么地方过来的,并带着我在住宅区转了一圈熟悉周边环境。一路上,大婶告诉我,她通过香港的慈善机构,资助了内地的三个贫困学生,她边说边掏出手机给我看她和受助女孩的合影,特别让她自豪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去年考上了大学,大婶觉得自己的善行很有价值。我听了很感动,眼前这位大婶是大城市里的小人物,她的身上也有闪闪发光的故事,她以一己之力向社会传递着温情和正能量。我作为一个学生,初到陌生的城市,顿时感觉到很温暖。

    周蕾在《温情主义寓言:当代华语电影》这本书中对《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的论述题目是“拍摄回来生活的愿景”,题目中的“愿景”一词很耐人寻味,或许作者也认可这些白描的纪实的表达正是导演对未来的展望。在我看来,温情不仅仅是电影艺术的愿景,也是整个社会现实生活的愿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