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莼湖:寓乐于学,展现渔镇新风采


栖凤渔家腰鼓盛装演出。

村级学习共同体文艺汇演。

渔嫂学西点烘焙。

    日前,一场主题为“学习,让生活更美好”的社区教育成果汇演在奉化莼湖街道缪家村文化礼堂隆重举行,为期一月的2020年度莼湖街道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月圆满收官。舞台上,来自各个社区的居民表演了越剧折子戏、歌舞、走秀等一个个精彩节目,为大家献上文化大餐。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莼湖街道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制度体系,整合学校、文体活动场所等各类资源,构建街道-成人学校-村(社区)-学习共同体四级网络,培育出大大小小100多个学习型组织,通过开展各类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职业、生活技能,展现新时代莼湖渔镇新风采,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王琼 赵帅

    摄 影 赵帅 余建文  

    

    栖凤腰鼓敲出浓浓渔家情

    

    

    栖凤村是传统的渔村。闲暇时,村文化礼堂里经常传出“咚咚”的鼓声,不消说,村里的渔家腰鼓队又在排练了。

    在栖凤,渔家腰鼓已敲了半个多世纪。腰鼓队队长、65岁的邬亚娟告诉笔者,她16岁开始打腰鼓,一把腰鼓、一对鼓槌跟随她走过了近50年。“栖凤腰鼓队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为欢送新兵入伍的,后来逐步演变为渔民的‘丰收鼓’,每次渔船出海打鱼,都要在码头上敲腰鼓相送,祝愿渔民兄弟一帆风顺、满载而归。”邬大姐说,腰鼓传到她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腰鼓队教练、社区医生林纪能说,“我们把渔嫂组织起来,学习打腰鼓,也是传承和发扬莼湖的渔文化。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为了学好腰鼓,很多初学者腰上挂一只空的大油壶,拿两根长竹筷当鼓槌,一有空就勤加练习。打腰鼓讲究手、鼓、身法、步伐协调配合,林纪能她们从网上找来视频,自己琢磨改进,自编自创了20多种花样动作,如“单灯花”“双绞丝”“前仰后跳”等动作就源自编织渔网、插秧等日常生产劳作,非常接地气,形成了独特气质。

    在街道的支持以及邬亚娟等一帮热心人的推动下,栖凤渔家腰鼓队发展迅速,拥有大、小两个班80名队员,活跃在农村文化大舞台上,成为奉化区的一支明星团队,在每年开渔节、奉化桃花节等节庆活动上大放异彩。为了更好配合演出,队员自掏腰包购买服装,平均每人有十几套演出服,演出水准也越来越高。

    2018年,栖凤渔家腰鼓队在全国龙腾狮跃闹元宵大联欢活动中获金奖,并在第20届澳门世界“金莲花奖”音乐舞蹈艺术大赛中捧得最高奖及最佳组织奖。腰鼓队还登上2018年央视重阳节宁波分会场舞台,铿锵的鼓声、别致的动作编排,打出了奉化渔家的气势和风情。

    如今,栖凤渔家腰鼓已被列为奉化区级“非遗”项目。邬亚娟说,在栖凤村,上至80多岁的老太太,下至幼儿园小娃娃,很多人会来几下渔家腰鼓,把对大海的深情浓缩在“咚咚”腰鼓声中,一代代传下去。

    

    特色课堂提升生产生活技能

    

    

    莼湖是宁波的渔业重镇,有700多艘外海捕捞渔船,从事海捕渔捞作业的渔民有8000多人。莼湖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王琼介绍,这几年,上船捕鱼的新渔民基本来自内陆省份,很多人第一次看见海,船员入职培训相当重要,平均每年要培训1500多名学员,“我们按照要求设计课程,让新船员掌握船上生产的技能,遵守‘规矩’,并邀请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驾船、轮机等方面技术,提高船员的职业技能。”

    自2018年起,学校对街道内的51个村民学校相继投入了近60万元,配置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改善了文化礼堂条件,同时结合渔业转型、文明家园创建等活动,举办科技讲堂、文化讲堂、健康讲堂等多种特色讲堂,讲授企业安全生产教育、科学育儿、果树栽培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知识,深受渔区群众欢迎。

    王琼介绍,为了拓展渔区妇女的就业渠道,今年学校邀请了老师和专家,分别在缪家村、桐蕉司村、栖凤村、塘头周村等地开办月嫂、面点制作和家庭护理培训班,传授新生儿、产妇的护理,给婴幼儿洗澡,老年人日常健康护理等技术,组织群众学习烘焙,自己动手烤曲奇饼、面包蛋糕。三个项目共搞了10期培训,培训1800多人次,“群众学习热情高涨,像月嫂培训,原本定的50人一班,结果报名来了60多人”。

    这几年,为加快渔业经济转型升级,莼湖做好“海文章”,办起翡翠湾海洋公园,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旅游。“不少渔民办起渔家乐,但头一次接触旅游业,毫无经验。”王琼说,学校顺势开办培训班,向上百名休闲渔船经营者传授旅游接待礼仪服务方面知识和规范,提升服务水平。学校还把莼湖“十大碗”的制作过程和来历制成短视频,推广莼湖特色美食。学校还与市里的学校合作开展电商培训,在“言果网”的“特品会”栏目中开设莼湖干水产品的销售专栏,帮助老年渔民学会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拓展网络销售,增加收入。

    

    文艺大舞台打造渔家新文化

    

    

    在今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月中,莼湖街道举行越剧“大家唱”下村巡回演出,分别在牌门头村、章胡村和田央村开展三场巡回表演。演员以社区老年大学越剧唱腔班成员为主,并邀请越剧社成员一同加入。“莼湖农村戏迷很多。在巡演过程中队员与村中的越剧爱好者交流对唱,气氛相当热烈。”王琼说,别看是业余剧组演出,特别受老年人欢迎,场场爆满。

    莼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借助传统节庆、美丽家园建设等载体,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与丰富群众文化结合起来,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获得学习机会,培育一批草根文艺明星,打造乡村文体大舞台。目前,莼湖街道文体协会与成人学校合作,下设舞龙、腰鼓、书画、戏曲、太极拳等6个协会,全街道办起100多个各类文艺团体和学习小组,覆盖每个村庄,活跃在乡村各个角落。

    “我们借助曹雪芹风筝传人、乡贤缪伯刚的资源,建起国内首家曹雪芹风筝博物馆。”缪家村村支书缪静锬介绍,为了打造特色风筝文化村,邀请老师向村民、学生传授曹雪芹风筝制作技术,致力培养出一批风筝“匠人”,不断扩大村庄影响力。像缪家村一样,街道内的袁岙、西谢、桐蕉司等村发挥各自特色,先后举办联谊、培训等9场活动,众多文体团队轮番上场,广场舞、太极拳、T台走秀,好不热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期间,莼湖各村和学习型团体举办各类活动20多场次,累计6800多人次参与。

    王琼说,学校依托村民学校、文化礼堂平台,通过提炼村落文化、创新讲堂等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启迪生活智慧,促进村民文化素养提升。“我们把村规民约、家庭美德建设等方面内容编成顺口溜,广为传唱,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弘扬文明新风。”莼湖在全民学习之风吹拂下,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村民精气神提起来了,村风民风有了明显改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