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树 《北仑历代碑刻选注》的编著者韩朝阳先生是宁波北仑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一位编者。我熟悉他仅仅是通过文字,因为彼此都忙碌,我又不良于行,所以至今也没有见过面。他应该是一位腹有诗书的中年男子,由于工作关系,成了对地方文史极为热爱和投入的文化人士。 这些印象主要是通过文字获得的。有一篇文章记叙的是韩朝阳头戴一顶草帽,裤脚管卷得高高的,行走在乡间的村道上。这不正是关心地方文史、总是活跃在乡间村落从事田野调查的那一类文化人士的典型形象吗? 是的。韩朝阳最近足迹所到之处是北仑革命烈士陵园和安葬着为解放舟山而英勇牺牲的24位烈士的小山烈士墓园。因为离北仑区行政中心不远,所以他在单位借了一辆自行车前往。到达后,他先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矗立在广场两侧的李敏和胡焦琴两位烈士的雕像郑重致礼。之后,才忙着对有关的碑刻文字与书稿仔细抄录和校订,以保证精准无误。紧接着,他又坐公交车,一站一站地奔向那个原先并不很熟悉的村落,就因为听说村子的河边有一座古桥,桥头立有一块罕见的记载古桥历史的碑刻。他在公交车站下车后,边走边向老农问路打听。在桥头凉亭的后面,果然找到了一块几乎被荒草遮没的桥头碑。怀着捡到宝贝那样的喜悦心情,他忙不迭地清理碑面,再仔细地辨认、抄录上面不很清晰的碑文,然后拍照以作存档。 翻开他编著的大书——47万字的《北仑历代碑刻选注》,认真读来,感触颇多。收集在书中的图文,都来自他长时间的奔走、查找、拍摄、抄录,选注资料则是案头整理所得。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仑人,我欣喜地在这部大书上找到了家乡的两块碑刻:即“白峰宁国寺碑”和“小门保安庙记事碑”。白峰宁国寺的厢房一楼,1949年后曾一度用作“小门小学”的校舍,本人曾于此读到初小毕业。但这块宝贵的“宁国寺碑”,我却是今天才从《北仑历代碑刻选注》上见到,怎不让人感动、唏嘘! 韩朝阳先生为保存北仑的地域文化,坚持多年对历代碑刻进行抢救性搜录、考证和注释,对每一件碑刻的时代背景、意义和影响都作了记载和阐述。这无疑为保护传统文化,也为读者了解地方文化,提供了极大方便,其意义非同寻常。 为《北仑历代碑刻选注》作序的张嘉梁先生是我浙大机械系1966年同届毕业的老同学,他对本书编著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表彰。曾任北仑区常务副区长、政协主席的他,退休后潜心钻研书画艺术。众所周知,研习书法的人一般是从读碑开始的,他正是由读碑而开始对历代碑刻作深入研究,之后又进一步深耕碑学。 文化名人冯骥才开始田野调查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最近一个关于抢救和普查民间文化的谈话发表在2020年4月的《文艺报》上。冯骥才说:如果20年前我不做民间文化的普查、调查和记录工作,而是现在才开始着手去做,那么,可能民间文化中的一大部分已经没有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国家的文化遗产调查清楚,一项一项地记录下来,而且还要想办法帮助它们传承。这就是“书房在田野”的意思。 我想说,韩朝阳先生就是令人敬佩的“书房在田野”的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