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溪市片区中心村建设工作推进会(慈溪市委组织部提供) |
通讯员 洪城杰 记者 黄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慈溪着眼破解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充分发挥党建天然的统筹整合优势,从组织、产业、规划和治理四个维度,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走出了乡村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联盟 基层组织由“封闭运行”转向“融合共进” 刚结束片区联席会议,慈溪崇寿镇健民村党总支书记黄战武就马不停蹄地召开了村级班子会议,将片区联合打造农民创新创业中心的进度事项及时传达,抓好分解落实。据了解,自慈溪崇寿镇傅家路片区组建以来,这已经成为片区三个村的工作常态。 2019年初,崇寿镇傅家路村与周边健民村、傅福村组成联合发展片区,通过打破传统行政村地域边界组建片区党建联盟,以党员共管、事务共商、难题共解,推动基层党建整片建强,为片区内村与村、村与企业之间协商统筹、协调利益、协同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乡村要振兴,优秀人才是第一资源。对此,慈溪联动建立村干部片区统筹培养、兴村名师师徒帮带等机制,政治素质过硬、经济带动力强、善于团结沟通的优秀人才推荐选拔为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由明星书记一对一、一对多导师帮带片区各村的优秀年轻干部,带动年轻干部快速成长。 目前,慈溪8个市级片区共有40余名年轻干部与片区导师结对。傅家路片区的陈沸沸书记今年1月获评浙江乡村振兴带头人金牛奖,与此同时其培养的10余名“小学徒”快速成长,通过换届进入村级班子。 规划联体 美丽乡村由“一枝独秀”转向“全域推进” 一花开放不是春。对于慈溪龙山镇徐福村来说,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元,足够让附近的村子“眼红”。不过徐福村也有自己的“烦恼”,这几年村域内开发接近饱和,要想可持续发展,则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做些顶层的设计。 规划先行,共同发展。徐福村和相邻的田央村、筋竹村组成片区,统筹谋划徐福片区美丽乡村改造提升、达蓬山“天空之城”旅游项目、个私工业园区等分阶段发展项目,编制片区一体化发展规划,计划三年内拟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预计带动片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每年增收150万元以上,其中田央村、筋竹村年增长幅度能达到30%以上,实现资源提前优化。 据了解,目前慈溪已经组建由规划、农业等10余个部门和行业机构业务骨干组成的乡村片区组团发展专家智库,从发挥片区整体功能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土地利用、集中居住区建设、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内容,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片区全域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统揽片区的乡村建设。 与此同时,慈溪还积极引导片区聚焦断头路、卡脖路、水域治理不平衡等问题,统筹资金、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通村际合作堵点,一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符合实际的片区整体打造计划,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新面貌。 产业联动 乡村振兴由“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共赢” 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乡村振兴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颠扑不破。 匡堰镇岗墩村是慈溪第一高山村,环境优美,旅游观光资源丰富,但苦于上下山往来交通不便,倡隆村、乾炳村依山而建,土地、服务、农业等资源较丰富,但困于游客流量不足,潜在效益难以释放。 慈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单个村发展普遍面临发展产业规模小、发展资金少、增收平台少等困境和难题,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以产业为纽带,围绕各村资源、区位特点,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打造“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可以让生产要素突破行政边界充分整合流动起来,保持乡村抱团发展的旺盛活力。 2020年,岗墩村、倡隆村、乾炳村组团发展,以整合优化资源要素为牵引,打通山上、山腰、山下各村地缘空间壁垒,共同发展旅游产业,打造了“春品新茶、夏尝杨梅、秋可登高、冬能赏雪”的精品乡村旅游带,形成了山上山下资源有效整合、有效利用,产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链,扭转了以往山上山下各自为政的局面。 同时,3个村探索以片区名义对外签订合作意向,内部按比例落实投资、分配利润,做大做优当地“拳头产品”,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2020年,该片区游客量同比增加8万人次,农家乐盈利增加100万元,茶叶、杨梅产值分别增长53.8%、18.6%;预计2021年片区3个村经营性收入可提高200万元,平均增长50%。 社会联治 基层治理由“离散运行”转向“跨村联动” 去年,白沙路街道党工委抓住宁大科技学院搬迁契机,推动学院周边村庄实行片区组团,聚焦片区内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周边违章建筑多、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组织周边村携手学院全面开展“校地联合整治”。 通过治理,2020年该片区治安、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5.3%、46.9%,矛盾纠纷总量下降12.5%,市级信访积案全部化解,安全生产和消防事故下降67%。借助提前布局、整体打造大学周边美食一条街、网吧、酒吧等生活服务设施,既为2万余名师生在片区内的居住、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质服务,又借用高校资源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村民稳步致富。 乡村因行政区划形成的利益分割,始终是乡村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各村“自扫门前雪”、相互推诿滋生“三不管”现象等问题,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对此,慈溪围绕完善“三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以片区为整体,通过打造“片区公约”培育共同价值理念、推行“片区共商”优化村民自治模式、做实“片区网格”构建运行顺畅的组织体系,夯实社会治理一体化基础。 同时,慈溪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下沉到片区,推进片区各村共同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逐步统筹入驻人社、民政、计生、城建等超100项审批代办事项,并配齐医院挂号预约机、人社自助办理一体机等便民自助设备和片区综合治理信息台、招工信息发布中心等数字平台,落实一站式代办服务,让片区村民和小微企业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齐全的便民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