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假期 别样精彩

关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寒假生活


王雨涵和妈妈在一幅书法作品前合影。
(蒋炜宁 胡艳 摄)

屈沙沙正在认真备餐。
(蒋炜宁 朱春冬 摄)

首南一小的小志愿者为社区工作人员送上新年祝福。(苟雯 摄)

蔡睿昕当大厨,给爸爸妈妈做一顿晚餐。
(蒋炜宁 摄)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生寒假生活又开始了。这个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特殊寒假,孩子们能够快乐而有意义地度过吗?连日来,宁波日报报网记者深入各地探访,看到他们有的在为父母做菜、有的在企业顶岗实习、有的进社区品尝文化套餐、有的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我们跟着记者的脚步去感受特殊假期里的别样精彩。

    

    记者 蒋炜宁 见习记者 苟雯 

    

    他们在酒店里顶岗实习

    

    

    前天中午12时,记者找到屈沙沙时,她正在宁波喜来登波特曼大酒店西厨房顶岗实习,利索地在厨房里忙碌着。作为古林职高18级西餐烹饪班的学生,她与班级的其他35名小伙伴分散到我市的15家酒店顶岗实习,其中包括20名外地小伙伴都选择留在宁波过寒假。

    屈沙沙是个川妹子,今年是她人生第一次没有回老家过年。“其实我考虑了很久,想到远方的祖辈,还有地道的香肠、回锅肉,内心是很想回老家去的。但看了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建议、听了班主任的劝导,我说服父母一起留甬过年。”屈沙沙说。

    下午1时45分,记者在宁波香格里拉酒店西厨房见到了正在埋头做凉菜的朱志文。一丝不苟地做完一盘凉菜,这位“90后”小伙才抬头说话。

    “留在宁波过年好处多多,过年假期顶岗实习不但有3倍工资,还有过年留甬大红包和免费电影票,同时还会推荐我们成为优秀实习生,有优先成为正式员工的机会,这些福利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老家在江苏的朱志文有点激动地说。

    这些学生与其父母留甬过年的背后,有该班班主任李淑子老师细致工作的功劳。两周前,她就挨个电话联系学生家人,劝说他们留甬,还赶到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看望他们,告知留甬过年可获得的福利。

    

    他们交了一份特殊寒假作业

    

    

    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论是老宁波人还是新宁波人,大多数人留在本地过大年。前天,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做一道家乡菜,成了今年不少学校给学生们布置的一份特殊寒假作业。

    在古林职高,校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份特殊寒假作业。“只要有情在,在哪儿都是年,做一道家乡菜,传递家的味道”,校方要求学生们在家和家长一起完成一道家乡菜,并拍摄制作过程,讲述“家乡菜”背后的故事,用镜头记录满满的年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分享独特的年味,展示各地不同的年俗。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了3位同学的家,用视频和照片记录了他们烹制家乡菜肴的过程。

    杨玉婷来自贵州毕节,家中有7口人。前不久,外婆过世,母亲返乡守孝,留下她和父亲及姐姐们一起在甬过大年。她用爷爷奶奶邮寄过来的自家熏制腊肉烧了一道“贵州爆炒腊肉”,细细感受老家的温暖。做完这道菜,她还和爷爷奶奶开启视频聊天。在她的心目中,“这是贵州人过年必吃的特色菜,在贵州过年吃腊肉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来自湖南泸溪的王银荣做了一道“湖南辣椒炒肉”。这道经典的湘菜,是每家每户湖南人逢年过节必做的美食。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看一个小媳妇的厨艺就看辣椒炒肉的手艺就够了。”做好这道菜的关键一个是干煸青椒的火候把控,一个是佐料的搭配。他说,这是自己头一次为爸妈做辣椒炒肉。

    “小鸡炖蘑菇”是地道的东北菜,老家在吉林的李智做了这道特色菜。他说,这是他们全家第一次留在宁波过年。他知道爸妈很想回老家看望亲人,但是吉林属于中高风险地区,还是不回老家更安全。于是,他想为爸妈做一道他们最爱吃的家乡菜,让他们身在宁波如同回到了吉林老家。“以前总是爸妈做给我吃,这一次我做给他们吃,吃了小鸡炖蘑菇就算回老家了,这也是对家乡最好的眷恋。”

    

    

    他们过年享受文化大餐

    

    

    前天是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勤雅书社优秀书法作品展开幕的日子。一大早,王雨涵就和妈妈一道赶到该区文化馆门口。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老家在安徽安庆的她留在宁波过寒假,并很幸运地与另外24名学生一起被选为代表,带着各自的家长出席这场书法作品展的开幕式。

    展厅里陈列着100幅作品,行草篆隶,书体丰富。这些作品是勤雅书社45名学员,跟着书社社长葛海波老师,利用每天下午拓展课时间练习书法的成果。45名学员里,学的时间最长有7年,最短也有1年了。当天前来出席开幕式的25名学生都有作品陈列在展厅里。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在展厅里展出,他们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能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一起享受文化大餐让他们很开心。

    不一会儿,王雨涵就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找到了自己书写的那一幅,并指给妈妈看。母女俩还在她的作品前合影留念。她说,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很激动,有点小小的成就感。

    镇海区骆驼实验学校是该区外来生源大校,86.5%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寒假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学校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出了留甬过年的倡议。

    为了让孩子们在“第二故乡”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除了书法作品展,当天,学校还组织他们走进盛家社区,参加丰富多彩的“宁波帮”文化学习活动。他们看“宁波帮”发展历史,听“宁波帮”小故事,参与“宁波帮”知识问答和宁波话民谣互动。这场文化寻踪,让他们感受“宁波帮”的人文情怀和宁波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学生会主席毛鑫悦说:“原来‘宁波帮’有这么多的故事啊!寒假里,我要到宁波帮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留在镇海,我可以更好地了解镇海,我要努力成为新镇海人!”

    

    

    他们在社区传递别样的温暖

    

    

    昨天,虽然已经是立春时节,但是天气还是有些寒冷。早上8点30分,鄞州首南一小的20多名志愿者已经集合完毕,并且组成不同的小分队,为当天的社区义工活动做好准备。

    在格兰春天社区入口处,一名志愿者拿着测温枪,另一人则手持印有二维码的告示牌,他们正有条不紊地对进入社区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对方十分配合他们的工作,主动停车接受体温检测并出示了健康码。

    而在另一边,志愿者里的“小小书法家”正在书写新春对联,虽然天气有些冷,并且偶有冷风吹过,但是他们写得十分认真,“今天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很开心,因为我们写好的春联会送给社区的爷爷奶奶们。”一名志愿者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志愿者将写好的春联和“福”字送给了社区里的老人。收到这样一份特别的新春礼物,老人们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位老奶奶还热情地拿出了家里的橘子回赠给志愿者。

    为了防控疫情、守护社区平安,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十分辛苦。志愿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贺卡,送给在社区岗亭执勤的保安和工作人员,贺卡上亲手书写的祝福词表达的都是他们最真挚的感谢。

    志愿者在一栋栋居民楼之间穿梭,他们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开展这样的志愿者活动,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也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寒假生活,并且还促进了家校互动。”首南一小的沙老师说。

    今年的寒假很特别,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在得知社区里有一名老家在安徽的同学和父母留在宁波过年后,首南一小404班的胡可馨来到这名同学的家里,送上了年夜饭邀请函。虽然这位同学不能回老家过年,但是在宁波也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了。

    

    他们把家务和运动写进寒假作业

    

    

    在疫情防控期间,“宅家”成为假期孩子们的常态。怎样才能不变成沙发上的“小土豆”、不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而是利用这一段难得的好时光做好体育锻炼和劳动教育?为此,家务劳动和运动打卡被写进了大多数甬城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本。

    在广济中心小学301班蔡睿昕的家里,记者在该校下发的一本“牛气冲天寒假特别行动手册”里,看到了家务作业的具体要求。它分整理、清洁、烹饪三大类,每个大类根据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细化出具体内容。比如,整理类细分为:一二年级整理书桌、叠被子;三四年级整理房间和书柜;五六年级整理客厅和厨房。清洁类细分为:一二年级扫地擦桌子;三四年级拖地洗碗;五六年级参加家庭大扫除、清洗轻便的衣物。对烹饪的要求相对简单些:一二年级煮饭、烧开水;三四年级炒青菜、煎蛋;五六年级制定菜谱并选做一道菜。

    蔡睿昕体验了当一日“小管家”。他一大早跟随妈妈去买菜,回家后给妈妈打下手,一起做了一顿美味的午餐,还独自收拾饭桌、清洗碗碟。下午记者到访时,他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正在帮弟弟归置书桌上的物品。“好忙啊,看来妈妈平时真是挺劳累的,以后我要多帮帮她。”当记者问他当“小管家”的感受时,他说。对学校布置这样的家务作业,蔡妈妈挺高兴,她说:“在一次次劳动中看到了儿子不断成长,学做饭、倒垃圾、收拾房间,还能帮我一起照顾小弟弟,真好!”

    101班的李思贝是第一次做寒假劳动作业。在他看来,作业本就像一张闯关卡,天天劳动就是闯关。他告诉记者,每天跟在妈妈后面擦擦桌子、拖拖地,看到家里干干净净的,心里特别高兴。

    运动也是今年寒假作业的必选项。广济中心小学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参加跳绳和跑步打卡,另外两项运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们的“自选动作”花样繁多,有平板支撑、跳健美操、引体向上、跳远、踢足球、打篮球、游泳和击剑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