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伟 邹建锋 浙东学术文化深度书写是新时代浙学研究的重头戏,如何拓宽领域、写出新意,一直是令学者头疼的问题。钱茂伟教授新著《元以来浙东学术文化新探》共20章,以时代为顺序,按学人分类阐述,着眼于绍兴、宁波、台州等浙东区域学术史著作,涉及非常广泛,经学、史学、理学的学者都有。通过对各个专题的研究,分则专题,合则整体,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元以来浙东学术文化整体框架。作者涵养有年,功深力到,此书材料新,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写人之未写,发人之未发。 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来看,此书勾连慈湖心学、宝峰学派、南山心学和阳明心学,深入一手文献,步步到位,具有主题新颖、领域拓展、语言简练等优点。 主题新颖,填补浙东学术史研究的多处空白,开拓了浙学学术文化研究的新境界。 对明代浙东地区学术领军学者、慈湖心学第五代弟子黄润玉的研究,历来属学界空白。十多年前,钱教授得知浙江省图书馆藏有一部黄润玉文集手抄本,欣然前往。在反复阅读海内外手抄本孤本文献《南山先生家传集》之后,又与中国台湾地区所藏刻本《南山先生家传集》相比较,指出浙图手抄本来源于台湾刻本,高度肯定了黄润玉经史之学的成就。随后,他便开始着手于黄润玉学术研究的写作,从富户后裔、科举上升、经世为民、晚年力学与儒科世家五个角度,用三万余字细致谱写了明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润玉的一生。这是目前学界讨论黄润玉家族与学术最详细者,不仅为后世治学者提供了一手的年谱史料,而且有助于宁波学脉的传承与发展。 写作风格上,文字精练,炉火纯青,令人回味无穷。 五年前钱教授的《姚江书院派研究》,笔者反复阅读了三次,该书对姚江书院内在理路的剖析,尤见功力。同样,在钱教授对《慈湖心学在宋元明的影响》的分析中,我再次看到了精炼与严谨的语言风格。钱教授不仅全面分析慈湖大多数著名亲传弟子,还对慈城宝峰学派进行学脉流传的研究,风格近于《姚江书院派研究》。令人意外的是,钱教授并没有按常例单从王畿、周汝登两位著名浙东思想家的心学思想来分析慈湖心学在浙东的影响,而是独辟蹊径,专注于心性涵养论与学脉横向比较两个领域。通过宝峰学派串联慈湖心学与阳明心学,从陆学与王学的桥梁地位出发,有史有论,有料有学,逻辑自洽,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慈湖心学在浙东的“龙头”地位,体现出钱教授融史学、儒学于一体的深厚积累,语言风格难得。 在内容上,重视浙东学术谱系建构之作的梳理。 在分析慈湖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浙江地区流变时,钱教授不是从一般学科意义上的思想史的地域流变来写作,而是透过新发现的湛若水《杨子折衷》对慈湖心学的批评,基于文献学角度,从数百年后的学术批评史角度凸显粤学与越学的学术互动,不随俗流。他区分湛氏心学与慈湖心学、阳明心学的异同,对前人忽视的湛氏心学属性进行重新鉴定。钱教授详人所略,指出湛氏心学属于调和朱陆之学,与慈湖心学、阳明心学的两种理论形态迥异,这样的结论是中允的,也令人感觉有创新。钱教授还特别注意到金贲亨的《台学源流》,体现了作者对浙东地域学脉建构的独特理解。作为台学的集大成者,金贲亨的《台学源流》开启了明代地域学术史写作的大门。通过对学术源流的把握来透视随后数百年的学术流变,强调明儒学脉的内在道统与学统,这是浙东地域学术史建构的重大突破,有助于弥补浙东地域学脉书写的空白点。 《元以来浙东学术文化新探》是一部学术界不容忽视的浙东学术研究专著,分量重,主题新,空白点多,学科拓展意义明显,代表了新时代宁波地区一流学者的“窗口”耕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