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你是选择吃吃喝喝躺在床上刷剧,还是选择参加志愿活动服务社会?是选择参加各类培训班充实自我,还是选择走出家门到宁波周边打卡?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就连寒假也有了“红色”味道。不仅不少革命遗址、纪念场馆“不打烊”,里头还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和小小的身影——红色研学,成了甬城青少年寒假里的新选择。 记者 黄 合 走,来场红色之旅 在横坎头村村史家书馆,边参观边默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原文;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亲身体验新四军战斗场景;在浙东抗日军政干校,他们“书写”新四军战斗精神…… 2月10日上午,“浙东红村”横坎头村,40多个留在余姚过大年的孩子在余姚团市委的组织下聚集在这里,边走访边学习边体验边感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可以利用寒假走到书本外头,在社会‘第二课堂’里面学习。”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大队辅导员江春晓坦言,近年来在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下,红色教育正蔚然成风。 利用假期到遵义会址实地访学、到梁弄镇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邀请身边的老战士讲述峥嵘岁月、在闲暇时间唱红歌看红色电影……以江春晓所在的学校为例,近年来就推出了系列活动,帮助娃娃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好、教育好孩子。”江春晓说。 同时,她也指出,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将思政课搬到课外,从书本上直接来到实际当中,可以让孩子们更方便理解,更感同身受,也更有体会和收获。 红色基地,“活”起来 1999年出生的余姚姑娘孙焱日前完成了对张人亚党章学堂的一次“线上”访学。这个寒假,她报名参加了浙师大组织的“红色基地项目”,大家分成十几个小组分赴浙江各个红色基地进行调研。 疫情防控期间,会不会影响基地的人气?作为红色基地会不会担心“流量”不足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进行线上线下的多元尝试?孙焱拿着准备好的问题逐一提问,答案却让她十分“震惊”。 “学堂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自从成立以来这里咨询、预订的电话接连不断,从来没有担心过‘流量’问题。以前的对象很多是党员干部,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前来预约,希望实地参加红色研学,感受红色教育。”孙焱说。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她还特意登录微信小程序,看了下张人亚党章学堂的VR实景参观模式。不同主题的参观展厅以及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一应俱全,点一点就可以身临其境。 新时代的红色教育,在形式和载体上已经更加多元,过去看上去似乎有些冷清的红色基地和革命遗址,借助崭新的载体和多元化互动,变得更加鲜活和灵动起来。 同样也是横坎头村,东海少年军校承办了首场宁波市少先队“学习回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研学营活动,“红领巾小跑男”手持活动地图、指南针和红色任务卡,穿梭在各个红色景点,在自主参观学习过程中完成红色任务,深受好评。 这个春节,红色教育“不打烊” 如何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记者了解到,这个春节,为了方便市民参观学习,张人亚党章学堂、横坎头村村史家书馆、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等不少红色基地,选择了正常开放。 这个寒假,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蒋璐看到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里,多了不少背着书包的学生:“这些年,青少年走进红色革命遗址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些是家长领着孩子一起过来的,还有一些是班级预约专程过来的。” “到了寒假,老师也会布置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结合建党百年的主题,走走身边的红色革命遗址,在研学的过程中重温光辉历程、感受红色基因。”蒋璐说,为了更好地提供教学体验效果,场馆特意在有限的空间中加入更多互动元素和电子展示,进一步扩展提升基地的内容,增强学习感悟的效果。 一次次研学打卡,也是一堂堂“流动的思政课”。青少年在实地参观中,感受着脚下这块土地的红色基因,感悟着眼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既增强了对本土红色历史的了解,也校正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蒋璐表示,真心希望更多青少年走近场馆,感受历史,在笃行实践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信仰。“就像我们在讲解词里所说的——我们相信,红色基因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