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肩负领导之责,各种场合的讲话,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怎么讲、讲什么,则大有学问、有大学问。前不久,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电视电话会议,有幸聆听一位有“相当级别”领导同志的讲话,感觉一股清新的“话风”扑面而来,与会者莫不交口称赞。 这位领导干部的讲话,是围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展开的。会上强调的几个方面意见和要求,直奔精准建档、渔民安置、政策保障和执法监督等重点问题,总共也就讲了二十分钟左右。讲重要性,没有冗长的“穿衣戴帽”,而是一言概之、直陈要害;谈各地要把握的注意事项,紧扣要点,条理清晰,简洁明了。而且,全程基本是脱稿讲的,说的都是“自己的话”。鲜明的问题导向,清新的话语话风,务实的领导作风,令人耳目一新。 话风、会风,连着党风政风。领导干部在“台上”怎么讲,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治国理政”之要事。过去,我们常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之说,但事实上,这“一分部署”,也影响和决定着相关方面“九分落实”的态度和力度。像这次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会议,直接关系“十年禁捕”政策能否落地,关系长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成效。会议怎么开,会上怎么讲,“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党对文风会风问题,历来是高度重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都曾强调这个事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纵深推进反腐倡廉的同时,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采取了不少措施。在此背景下,各地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可喜的变化,敢于引领风尚、善于“讲话”的领导干部也多了起来。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过去颇为“流行”的“天马行空式”“空头表态式”“穿衣戴帽式”“隔靴搔痒式”“埋头苦读式”之类的讲话,仍时不时地“刷”存在感。 有的领导干部讲话,之所以遭到诟病,达不到预期效果,根源就在于缺乏“靶子”——问题导向。不论大会还是小会,总习惯于讲一些似是而非、大而化之、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把“听众”搞得云里雾里。有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放在这个场合讲也行,放到那个场合讲也行,但就是不解决问题。这既是在浪费领导干部自身的精力,也是在耽误基层抓落实的时间。 话风背后,体现的是作风和水平。二战的时候,曾有一个演讲爱好者问丘吉尔:“敢问阁下,作两分钟演讲,要多少时间准备?”丘吉尔答:“半月”。又问:“五分钟演讲呢?”答:“一星期。”问:“一个小时呢?”答:“无需准备”。丘吉尔幽默的回答,看似一种调侃,实则揭示了其中的深刻道理。即便放到今天来衡量领导干部讲话的质量,仍有现实意义。 讲短话、讲实话、讲“管用”的话,看似简单,人人皆能做到,其实不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让自己讲出的话,别人听了之后能接受、记得住、受启发、用得上,一方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领导经验和生动的语言艺术,需要能够针对形势任务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敢于下一番苦功夫。只有心中有数,讲起话来,才能有的放矢、抓住症结和要害。 让话风实起来、活起来、新起来,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周边的很多事物在悄然发生改变,话风、会风也应与时俱进,不能总抱着老皇历不放。这方面,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努力作出表率:我们开会、发文件、作批示、下基层,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应奔着问题去。以问题为导向,那些空话、套话、虚话、假话、没过脑子的话,才会“收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正处在“两个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为“看家本领”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从改变话风会风开始,为“新开局”“开新局”注入一股清新的能量呢?我想,只要愿意,总会带来一些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