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立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杭州湾新区:以“三牛”姿态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杭州湾新区—慈溪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方太厨具自动化生产线。

▶金田新材料高导高韧铜线生产线。

▼吉利汽车杭州湾制造基地。

群芯微电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我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全面启动之年,也是宁波杭州湾新区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更需新作为。今年是辛丑牛年,新区将以一股牛劲,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干出一番牛气冲天的事业。

    去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8%,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57.4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全市第二,其中项目投资149.3亿元,同比增长24.8%。

    作为省市战略大平台,新区坚持产业立区,在“十四五”规划中,聚焦八大主导产业,构建形成以两千亿级汽车产业为龙头,以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家电三大300亿—500亿级产业为支柱,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节能环保四个百亿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1+3+4”主导产业体系,致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积极昂扬的“三牛”姿态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打造全国一流开发区。

    

    “1”往无前 争当万亿级汽车产业主力军

    

    

    今年1月20日,2020中国汽车风云盛典在北京举行,新区地产上汽大众豪华商务MPV威然凭借对市场中高端化趋势的洞察,荣获年度最佳MPV奖项。该车型去年5月底上市,在7个月时间里,以1.15万辆的销量问鼎盛典。

    风起于青萍之末。从一片滩涂走出的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每一年都精彩绝伦。去年,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正以大手笔助力宁波书写着万亿级汽车产业的新辉煌。

    “1+3+4”产业体系中的“1”,是新区发展的压舱石——汽车产业。已达千亿级庞大规模的新区汽车产业,将在“十四五”期间再上新台阶,力争在2025年突破2000亿元。

    在昨天举行的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中,杭州湾新区拓普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项目,计划总投资26亿元,项目通过对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各系统热量的综合利用,有效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寒冷地区电车用户的用车满意度。项目投产后,每年可以生产100万套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和轻量化底盘系统。

    围绕全市汽车世界级万亿产业集群建设,新区汽车产业将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联网汽车等高附加值车型和汽车电子、汽车软件、车联网、显示屏及操作系统器件等关键核心,选优、补链、强链,做强集研发、生产、测试、体验、应用、配套于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

    此外,新区还将在智能计算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联合应用软件开发商、电信基础运营商等共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吉利动力总成研究院为核心,强化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能力,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先导区。

    目前,新区共有吉利、领克、smart、斯柯达、大众五大汽车品牌,此外,路特斯、几何等汽车品牌在新区的研发,随着新区汽车品牌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杭州湾新区两千亿亿级汽车产业正不断迈向新蓝海。

    去年1月8日,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传来重磅消息,smart合资公司全球总部正式签约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吉利控股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54亿元,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作为新区汽车产业双子星之一,在去年8月28日的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上,上汽大众同样也在进行一次“改革”式的4.0版再加持:上汽大众将安排超过100亿元用于设备投入,依托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宁波工厂智能化水平,投产包括高端品牌在内的多款具有先进智能网联功能的车型。

    对宁波汽车工业来说,这个项目或许有着历史性的意义,未来将会有多款单价超50万元甚至近百万元的高端品牌智能网联车型在宁波生产。这标志着宁波整车制造在品牌、产量、价值和产品力上,都将发生质的飞跃。“该签约项目,不仅仅是4.0工厂的数字化赋能,上汽大众更是在5G时代,智能网联汽车车型和品牌的再升级,也就是说,未来上汽大众的车型将更为高端。”杭州湾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招商引资推进、全产业链完善,新区汽车产业不断迸发能量。去年,在全省第一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评价中,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以高出第二名近22分的成绩拔得头筹。

    2019年,作为宁波唯一的产业平台,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入选全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对象,集聚吉利汽车、上汽大众两大整车龙头企业,以及150家关键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了10家世界500强企业。

    

    “3”足鼎立 千亿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

    

    

    在壮大“一极”的同时进行“多核”布点,是新区“1+3+4”产业体系的内涵。除汽车产业外,新区产业版图多点开花。“1+3+4”产业体系中的“3”即新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家电等三大支柱产业。

    在新材料板块,当前新区已形成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膜材料、碳纤维及特种纤维、生物高分子材料等细分产业,借助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恒天生物基材料联合研究院等平台引擎,积极争取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争取到2025年,新材料产值突破500亿元。

    去年7月22日,金田新材料高导高韧铜线项目竣工投产,该项目年产35万吨铜线,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年税收9600多万元。在该项目的加持下,新区实现新材料产值190.4亿元,同比增长17.5%。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的订单量就持续上升。”今年,在宁波兴业鑫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共有100多名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留工坚守。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行业环境回暖,企业发展驶入高速跑道,今年前三月连续刷新月订单量和计划销量的历史新高。

    高端装备以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装备、专用工程机械设备等领域为重点,建成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全链条产业体系。争取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值突破300亿元。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慈星电脑横机的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员工们正各司其职,不停地忙碌着。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慈星的电脑横机凭借一系列创新专利,发机量较往年同期相比有增无减,其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4月份。在当地政府和公司的倡导下,近400名员工留在公司过年,春节期间坚守岗位一线。

    智能家电重点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语音、图像识别、5G、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家电产品上的融合应用,以厨房家电(白色家电)为重点,开发云智能厨房家电、智能集成厨房等智能家电产品,建设智能家电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争取到2025年,智能家电产值达到300亿元。

    作为智能家电的代表,克服疫情影响,方太集团去年实现营收120亿元,逆势增长10%,交出了这样一份不平凡的“成绩单”,其中家装渠道同比增长50%,工程渠道精装修市场占有率近40%。仅去年双十一期间,电商渠道全网销售额实现8.6亿元,同比增长近50%。

    

    “4”面出击 战略性新兴产业御风而上

    

    

    

    “十四五”期间,新区将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先导,重点聚焦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细分领域,推动芯片产品在智能家电、移动终端产品的应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00亿元。

    在杭州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刚投用不久就迎来总投资17.7亿元的6个项目入驻。新区首家芯片制造企业群芯逆市上扬,投产仅两年,就已进入宁波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去年销售额预计增长300%。带着这股势头,群芯再接再厉,春节不停产、不停工,奋战“开门红”。假期共计留工人数达515人,占总人数的87.6%。

    生物医药以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疗工程等细分领域为重点,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开放性实验室,打造集药物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为一体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争取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1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是新区重点发展产业,并持续投入资源打造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研发、健康产业链等领域的生命健康产业城。目前已建设产值超百亿元、科研人员超万名的产业集群。

    通用航空产业将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加快通用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通航运营等领域等项目引进,拓展延伸固定基地运营(FBO)、飞机维修保养、飞机托管及租赁、飞行员培训等通航服务项目,打造通用航空全产业链。争取到2025年,引进整机制造龙头企业1家至2家,零部件制造企业5家至10家。

    节能环保则以地热资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为特色,以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细分领域为延伸,争取到2025年,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化示范基地。

    “‘1+3+4’主导产业集群,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扩量提质,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互促共进、多元共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撰文 黄程 赵春阳 卓松磊 虞昌胜

    供图 杭州湾新区管委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