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两会进行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视察,第一站来到宁波,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宁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一年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手硬、两战赢”,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争先创优和“六争攻坚”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408.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0.8亿元,增长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008元和39132元,分别增长4.8%和6.8%,10个民生实事项目圆满完成;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1.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72万标箱,分别增长4.7%和4.3%。获批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高分夺得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第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8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一年来,我们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在非常之时立非常之志、尽非常之责,努力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高分答卷。

    (一)有力有效抓好疫情防控,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成果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出台疫情防控12条和新10条等举措,创新实施“甬行码”动态管控、发热病人全周期管理、重点人员小周期滚动排查,全力救治患者,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积极做好防疫物资生产和调拨供应。派出318名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武汉等地抗疫。49天实现157例本地确诊病例“清零”,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抓好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推动港口生产、集卡车运输等行业率先复苏。到2月下旬规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复工,到3月底综合产能基本恢复。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人防物防、闭环管理,抓实抓细入境和海上防控,严格落实重点场所防控措施,部署抓好秋冬季和冬春季疫情防控。完成核酸检测145万人次、新冠疫苗接种7.45万剂次。

    (二)有力有效稳企业稳增长,经济快速恢复、稳定向好

    着力保主体稳运行。强化争先创优,推动经济强劲反弹,经济增速由一季度的-7%快速回升到二季度的5.1%,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6.7%。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18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0条、推动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21条等措施,深入开展驻企联企服务,以“五减”共克时艰,全年为企业减负852.6亿元。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新设市场主体近19万户,总量增长8.3%。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0.49个百分点。着力稳外贸稳外资。率先出台稳外贸12条和新10条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拓展线上市场、开拓国内市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787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额6407亿元,增长7.3%。实际利用外资24.7亿美元,增长4.4%。着力扩投资促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0%和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8亿元,网络零售额增长10.9%。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139家。

    (三)有力有效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8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23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家,技术交易额增长25.4%。实施甬江引才工程,新引进全职院士4名、“3315系列计划”高端人才团队170个。加快实施现代产业工程。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042亿元,增长5.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7.4%。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评估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创成省级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23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个。新建改建小微企业园32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6%。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2%和15.1%,金融业增加值增长8.7%,获批成立甬兴证券。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和小型项目“最多45天”。进口时效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单一窗口”业务量居全国第4位。发挥开放带动作用。制定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方案和政策意见。获批北仑港、梅山、前湾三个综合保税区。

    (四)有力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深入推进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四大建设”。与杭州签订共同唱好“双城记”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甬舟、甬绍一体化发展。沪甬跨海通道项目纳入长三角区域交通规划,通苏嘉甬铁路启动海上勘察,甬舟铁路动工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三官堂大桥、机场快速路南延工程建成通车,轨道交通4号线和3号线鄞奉段开通运营。国际会议中心开工建设。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97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384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3%。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6.9万亩、总产量13.5亿斤,生猪存栏提高到61.1万头。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1个、特色精品村35个和3A级景区村庄67个。农村人口饮用水达标提标任务提前全面完成。

    (五)有力有效抓好全面小康建设,三大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精准做好帮扶工作。如期完成结对帮扶黔西南州、延边州脱贫任务。市内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下情况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消薄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市域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5.8个百分点,市控断面Ⅰ至Ⅲ类水质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扎实抓好金融风险防控。出台房地产调控10条新政和4方面补充措施,保护刚需、抑制炒房、稳定预期。

    (六)有力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加强就业社保工作。全力减负稳岗、保用工扩就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32.7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0.9万人。发放社会救助资金9.8亿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基本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0所,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和免试入学全面实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成为首批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深入推进文化建设。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坚持高标准常态化、“你我他齐动手”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创建成绩居省会、副省级城市第2名。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面建成,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到82.9%。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9.8%、35.3%。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90个。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建成。圆满完成村社组织换届选举。

    一年来,我们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25件、市政协提案402件。行政争议发案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持续推进正风肃纪。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90亿元,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在惠企利民上。

    一年来,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军民融合、人民防空、民族宗教、信访等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心下一代、老龄、慈善、红十字、侨务、港澳台等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发展胜利收官。经过5年持续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大台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提质扩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工业增加值由全国城市第12位提升到第9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首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5.9%提高到51.4%。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44个百分点,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累计引进集聚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港口名城建设显著提升。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3位。出口额跻身全国城市第5位,占全国比重由3.14%提高到3.5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市场主体由71.1万户增加到110.3万户,境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城市第8位。

    五年来,我们坚持区域统筹、协调一体,城乡融合发展显著提升。规划建设前湾新区、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片区,宁波栎社机场三期、甬台温沿海高速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62.4平方公里扩大到6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71.1%提高到75%。城市快速路成环组网,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155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保持每年2%左右的增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1:1缩小到1.74:1。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302天增加到340天,PM_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49%,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五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发展为民,社会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和第1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由每月698元提高到937元,每百名老人养老床位数由3.6张提高到5.6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92.5%,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98.3%。文明城市品牌和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连续14年获评省平安市。

    “十三五”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广大建设者和部省属驻甬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国内市场拓展还不够有力;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比较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保等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安全生产、金融、网络等领域还存在风险隐患;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仍需提升。我们一定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到2025年,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形成一批现代化建设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科技和产业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3.6%,初步建成三大科创高地。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工业互联网领军城市。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动现代服务业倍增发展,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超过1000家。

    二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构筑国内国际开放合作新优势。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全面提升港口硬核力量、航空枢纽辐射能级,增强双向开放通道功能,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积极促进消费,加快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强“两新一重”投资,聚焦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到2025年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到2万亿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130亿美元。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打造高能级城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构建宁波都市区,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发展均衡度,推进全域城区化,实现城市能级、功能、品质整体跃升。加快建设对外重大通道,统筹优化市域快速通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猪肉自给率提高到70%左右,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

    四是共创高品质生活,加快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推动共同富裕,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3万元和5.5万元,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发展现代化高质量教育。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着力满足人民对更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5年初步建成更具魅力的文化强市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下转第4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