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2月2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第3版】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

    浇水浇在根上,好钢用在刃上。“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强化脱贫攻坚资金支持,在投入上加力,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一些地方扶贫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资金闲置浪费。一些地方资金使用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知晓、难监督。扶贫领域的‘苍蝇式’腐败,虽然可能是单个案件金额不大,但危害不可小视。‘蚁穴虽小溃大堤,蝗虫多了吞沃野。’如果任由这些行为滋生蔓延,积少成多,不仅会使脱贫成效大打折扣,而且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书记强调,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监管难度大,社会各方面关注高。要强化监管,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

    涓滴成海,众木成林。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充分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现了我们国家显著提升的综合国力,充分展现了14亿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2014年首个扶贫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并于今年第一个扶贫日之际表彰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部署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近些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民团体等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单位,围绕扶贫做了不少事情,为扶贫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要继续努力,同时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明确各单位责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企业,要把帮扶作为政治责任,不能有丝毫含糊。

    总书记强调,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研究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创新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同时,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

    2016年10月15日,在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战,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真心帮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

    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方参与是合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就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典范。

    闽宁镇原隆移民村是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2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经从当年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如今的“江南小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1997年从西吉县移民到闽宁镇的谢兴昌激动地告诉总书记,一家人搬到这里近20年,感到天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要说共产党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总书记回应他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就是要让老百姓时时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总书记指出。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西部地区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弱,靠过去单一的、短期的、救济式的送钱送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部地区资源富集、投资需求旺盛、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对东部地区发展来说是重要机遇,可以动员东部地区企业广泛参与。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中,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面参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拔穷根、携手奔小康,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说。

    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扶真贫、真扶贫,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决不搞花拳绣腿,决不摆花架子。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2013年11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菏泽市调研。总书记专门同菏泽市及其县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座谈会上,总书记一面听,一面插话,详细询问每个县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总书记指出,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步伐,必须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抓工作,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科学态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只有打得准,发出的力才能到位;只有干得实,打得准才能有力有效。

    总书记指出:“各地出台了脱贫摘帽时间表,不少地方提出要提前实现目标,有的省里定了2019年,市里就定2018年,到了县就定2017年脱贫。主观愿望是好的,但这样的时间表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会不会引发‘被脱贫’、‘假脱贫’?口号喊出去了,到时候做不到就会失信于民。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

    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前完成,但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不要勉为其难、层层加码,要防止急躁症,警惕‘大跃进’,确保脱贫质量。”

    “我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

    “我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脱贫攻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层层加码,提不切实际的目标。”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总书记指出,应该说,现行扶贫标准能够达到全面小康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国际上也是一个高的标准。实现这个标准下的脱贫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不容易的。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那样贫困农民就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对非贫困人口就会造成“悬崖效应”,不仅难以做到,而且还会留下后遗症。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必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省区市,要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要实行这样的督查问责办法,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

    2017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时指出:“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是倒逼各地抓好落实的重要手段。考核不能走过场,不能一团和气。考核不严格,对问题不较真,等于鼓励敷衍了事、弄虚作假。”“对考核结果好的地区要通报表扬、给予鼓励,树立讲实效的导向。对问题突出的地区要问责批评,督促整改,发挥警示作用。要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树导向、言规矩、压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考核监督,合理确定脱贫摘帽时间,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搞短期突击,也不能故意拖延到最后一刻。”“要开展好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要严肃查处。”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我多次讲,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从下半年开始,国家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进行全面检验。这是一件大事。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靠的正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和钉钉子精神。依靠这样的劲头和精神,我们一定能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不断续写新的辉煌!

    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总书记强调。

    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列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认为‘扶贫是干部的事,反正干部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要撤职’。”

    “出现这种现象,既有群众的原因,也有干部的原因。”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工作还是老办法老路子,简单给钱给物,对群众的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不到位,在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上做得不够。”总书记要求,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要加强贫困地区移风易俗工作,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教育引导,各地要办好各种类型的农民夜校、讲习所,通过常态化宣讲和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形式,促进群众比学赶超,提振精气神。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扶贫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这也有利于减轻群众负担。

    “家贫子读书”,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要求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总书记指出:“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201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能让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调研。在苗族村民赵玉学家,总书记同一家五口人聊起家常。“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总书记的话格外暖心。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让世界再次见证了蕴含在中国人民之中的磅礴力量。依靠这种力量,我们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不断创造让世界惊叹的更大奇迹!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深刻指出:“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彰显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各国人民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指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是中国对外关系不可动摇的根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的发展机遇将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未来5年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

    【下转第8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